香港人畀「貼士」之迷途:到底邊個袋緊?又點先算「貼得其所」?

 

香港,呢個既繁華又混雜中西文化嘅城市,每日上演無數交易同人際互動。無論你係深水埗街頭攤檔搵宵夜,定係中環高級餐廳要杯雞尾酒,買單之前都可能要面對同一條問題:「應唔應該俾貼士?」不過更加棘手嘅,係就算你肯俾,究竟幾多先得體?俾畀邊個?又有乜實際意義? 

如果再加上香港人對時間、金錢同效率嘅執著——「要咪快快脆脆,唔好浪費時間」,呢種種壓力下,「貼士文化」原本就已經含糊,何況今時今日,多咗自助點單、外賣平台、電子支付……種種因素衝擊下,連傳統「加一」服務費都惹人質疑,到底仲有冇需要?又或者,我哋香港人其實點看「服務」同「回報」之間嘅關係?

以下,讓我哋化身成一個「尋貼士之旅」導賞員,帶大家從不同角度回顧香港貼士文化,探討當中演變、困惑同矛盾,最後再想想:如果時代真係改變,貼士又能唔能繼續「貼得其所」?

第一章:貼士文化根源何在?──殖民歷史與舶來習慣

回顧香港歷史,貼士(英文Tips)其實並非土生土長。好多學者都指出,貼士文化早喺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已經盛行,後來殖民地時代逐步帶到香港。英國以前本身都有「service charge」或者「gratuity」等做法,但同時亦有部分服務生(侍應或者行李員)會直接收現金小費,補貼佢哋並不算高嘅工資。

到咗香港,飲食業逐漸興起,加上早年經濟騰飛帶動旅遊同高檔酒店發展,貼士就成為一種「禮貌」或者「習慣」。用膳完畢之後,如果食客覺得侍應服務好,或者為咗表示感激,就會自發多畀少少,等服務員唔使再找贖。「唔使找啦」成為一個常聽到嘅句子,亦成為幾代香港人對「畀貼士」最原始嘅印象。

但同時,由於香港餐廳普遍引入英式或歐陸式做法,開始設有「加一服務費」。而所謂加一,即賬單總數額外再多 10% 左右——有時遇到公眾假期或者農曆新年,部分酒樓甚至會加至「加二」「加三」,總之就視乎店舖同時期需求。至於呢筆服務費究竟點分?大多數時候都落入餐廳老闆囊中,用作「營運開支」。有些老闆話,要分畀洗碗、廚房、侍應,一個「大水泡」去做員工福利,但到底透明度有幾高?普遍食客其實都唔清楚。

幾十年來,大家好似都習慣咗有「加一」,就等於去酒樓飲茶會付茶芥費一樣,仿佛冇乜疑問。但到咗近年,尤其疫情以後,越嚟越多自助點餐機、QR code 點單,連堂食服務員都少咗同客人接觸,個「加一」仲值唔值?大家開始有啲意見。

 

第二章:自助點單與電子支付:一場貼士革命?

先前有句常聽:「俾唔俾貼士,視乎服務態度。」但進入 2020 年代,正所謂「科技改變生活」:好多茶餐廳、連鎖快餐店或自助火鍋店,都推出手機應用程式或者平板落單。以前要侍應過嚟落單的那幾分鐘,宜家已經縮減到零接觸。可能你入座之後,就直接掏出手機掃碼,自己點菜、加單、落單。侍應員只有當要送菜或收碟時,先出現一下。

實際上,分分鐘成個用餐過程都唔再同「伙記」講一句——咁樣既提升效率,又減少溝通麻煩,但亦令顧客心諗:「既然全程都係自助,唔見得伙記幫到我咩,點解要俾貼士?」坊間亦有人笑言:「好似自己打工畀自己,仲要額外畀 10%!」呢種矛盾就越演越烈。

另一方面,香港進入「電子錢包」時代。多年前大家已經熟悉八達通付款,近幾年更流行轉數快(FPS)、支付寶香港、微信支付甚至 Apple Pay。當結帳愈趨無縫及便利,我哋收到找贖機會亦相對少。假如以前習慣係:吃完飯賬單 HK$92,然後畀張 HK$100 紙幣,話聲「唔使找啦」—— 咁樣就等同俾貼士。但而家透過電子支付,往往是一個精確扣數:HK$92 就 HK$92,不多唔少。比起揸住現金找續,大家已經少咗機會留落紙幣或者散銀畀侍應當貼士。

更甚者,部分時候你去到櫃檯掃碼付款,個平板 POS 機就會「自動彈出」幾個貼士選項:15%、18%、20% 或自定金額,好似係美式咖啡店或者國際連鎖飲品店常見。到呢個時候,真係會令部分香港人好尷尬:純粹攞個即叫即走咖啡,都要俾貼士?跟本地傳統認知唔一致。但如果唔揀,感覺好似被人「見到你做吝嗇鬼」。加上後面仲有幾個客人在排隊,難免有壓力。「算吧,一蚊兩蚊或者 10% 就 10% 吧。」於是又形成另一種「數碼形式」嘅「guilt tipping」(罪疚式貼士)。

 

第三章:餐廳老闆 vs. 伙記:貼士分配之迷

你以為自己好慷慨:「唔使找啦!」又或者在電子付款時輸入多 HK$10 貼士,但其實呢筆錢最終到唔到你心儀嗰位夥計?呢個就要視乎餐廳、酒樓甚至老闆有冇規範制度。有時候,成間餐廳都要將收集到嘅貼士放入「貼士池」,再每個月或者每星期平均分配。所謂前線同後廚都有份,「好公平嘛」,乍聽之下真係唔錯,因為洗碗工辛苦、煎炒廚師又忙緊。可是一到埋單、真金白銀要均分,就牽涉「誰出力多」、「誰做得辛苦」等細節,常常引爆同事之間嫌隙。

某些地方,管理層甚至直接截留部份貼士,以「行政費」、「員工福利基金」等理由代為管控。更離譜者,曾有傳媒揭露有些老闆要員工「上繳」大部分貼士,完全看不到最初食客為答謝某位夥計之善意。亦有些店舖堅持「個人落袋」,店員自己收嘅貼士自己袋,廚師就自負盈虧,衍生前後廚不平衡。可以想像,如果你身為食客鍾意某位靚女侍應,即場畀佢 HK$100,對其他同事公平嗎?老闆又是否允許?

不論如何,「貼士分配」可以話係香港餐飲業其中一條極度敏感「暗線」。有老闆會訂立明文規定:簽卡貼士一定要分,現金貼士可以自由處理;又或規定侍應要 5% 分畀廚房 3%、洗碗 2% 等等。當然亦有好多店根本無清晰制度,全憑「默契」。若果你想直接感謝某位夥計,不少行家都會建議「雙手奉上現金」。有時逢年過節,亦會包個利是即時給夥計,等佢知道你真正 appreciation 佢既服務——呢種也算香港頗常見。

 

第四章:酒店、的士、外賣員:「貼士」範圍幾廣?

講完堂食餐廳,再望遠少少,其實香港不少行業都會被問:「有冇貼士?」最常見如酒店行李員,拖住你個大行李箱送上房,幫你解釋設施,通常就會有客人額外給 HK$20 至 HK$50 不等。亦有人話,坐的士時候如果師傅有禮貌,或者整個車資 HK$78 幾,客人可能畀 HK$80 就「唔使找啦」,這亦是俗稱「round up」。但又唔見得每個人都肯咁做,因為香港的士未必各個都服務好,有時仲會拒載或者開不到收據就嗌加價,市民就「邊度有心情畀貼士」?

新興外賣平台亦是一場貼士新戰場。隨住 FoodpandaDeliveroo 等應用程式盛行,客人可以在手機落單,系統同時提供「打賞送餐員」選項。可能就會見到建議 HK$10、HK$20,或者自定金額。尤其颳風落雨、惡劣天氣下,送餐員都幾辛苦,外賣單價亦未必高,某些客人就會自動加幾蚊甚至十幾蚊。平台聲稱呢筆錢必定全數直達送餐員。雖然呢類做法相對公平透明,但亦有人唔習慣,或者擔心「平台會唔會有抽成?」亦或者覺得:「已經俾咗運費,點解要再額外俾貼士?」種種疑慮下,又一輪爭論。

 

第五章:國際視野:美國、日本與歐洲的借鏡

如果話香港貼士文化已經算得上「混亂」,咁不如睇下其他地方又如何?

美國:公認貼士文化最盛行嘅國家。有些州侍應人工基礎薪金極低(可能只係聯邦法例允許嘅 HK$16 或 HK$17 一小時等),所以都全靠貼士補糧。一般食客去餐廳都會畀 15% 至 20%,好些甚至 25% 以上。就算攞走外賣咖啡,有時都習慣畀一點。但美國民眾其實近年對「被迫貼士」都有不滿,尤其數碼支付同「iPad 轉屏」盛行後,各種零售店都提示要貼士,令好多人都覺得「over」。同時,美國亦有唔少法律訴訟關於老闆盜用貼士、員工分配不均等情況。

日本:走向另一極端,日本幾乎無貼士文化。喺餐廳、酒店或者的士裏面,畀多幾百円都可能搞到對方一頭霧水,甚至拒收。日本社會認為「提供好服務係理所當然,不應額外收費」。曾經就有遊客硬要畀貼士,被店家狂追出去,話唔想欠人情。相對香港或美國,呢種理念可以話係反向,強調員工本身已經用心,唔需要客人額外賞賜。

歐洲多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地,一般收取 10% 至 15% 不等「服務費」,有時乾脆在賬單加上「service charge」。如果客人覺得服務確實到位,可以額外再給現金,甚至視乎國家或區域習慣。有些國家也流行「round up」,但並非強制。歐洲人消費觀唔一定似美國咁激進,整體文化偏向「你覺得值得就畀」。

有外國例子借鏡後,有人就反思:香港其實可唔可以取消貼士文化?乾脆要老闆自己提高員工工資,然後喺菜單度列明「包服務」?現時真有部份高檔餐廳試過做「no tipping」政策,直接將菜式價錢調高 10% - 15%,並聲稱員工工資較高。但推行後出現問題:有顧客見到菜單價格貴咗,就卻步;又或者員工發覺失去貼士之後,收入唔一定更高。結果多數餐廳都放棄「no tipping」,回歸到「照收加一」,或者由客人自由決定貼士。

 

第六章:道德拉鋸:責任、選擇或「被迫」?

從心理層面睇,貼士其實牽涉到「道德」與「社交壓力」嘅交織。曾經有人分析,如果處於公眾場合,尤其排隊後面有人,你就容易因「怕畀人覺得小氣」而多畀少少貼士;又或者跟朋友一齊食飯,你見到其他人慷慨,就唔好意思自己吝嗇。更何況,如果侍應生、調酒師、髮型師等要靠貼士糊口,作為一個「客人」,是否就「有責任」填補佢哋收入不足?

不過亦有人反駁:幫補員工應該由僱主去做,唔可以把責任推俾消費者。顧客有權因應服務決定貼士多少,但唔應被道德綁架。至於「不想被白眼」,唔代表要無條件奉獻金錢。有人甚至覺得貼士制度會扭曲僱佣市場,令老闆習慣壓低底薪,反正「伙記可以靠貼士自己搵」。結果就造成收入不穩定,同時引發侍應之間競爭,甚至出現以外表或手段來吸引貼士之行為。

 

第七章:當「無現金時代」全面來臨

香港近年「無現金」支付蔚然成風,連街市買餸都可以用八達通或轉數快。當愈來愈多人只帶住張手機或者張卡出街,確實令「零散貼士」呢回事更少見。以前做侍應常常都留意客人攞出幾多現金,然後「找唔找」,而家就變成結帳刷卡或掃碼,一鍵完成。

部分人認為,數碼交易非常方便,但貼士文化亦更加「尷尬」:你要揀得清清楚楚,10%、15%、20% 或者「no tip」。而且收銀員或服務員一定「見到」,除非你死撐不肯畀。有人形容,呢種感覺就好似站喺 spotlight 上做抉擇,已經唔再係昔日暗暗地俾張 20 蚊紙。對於香港人此種「唔想尷尬」心態,難免有無形壓力。

同時間,新一代年輕人對貼士睇法亦同父母唔同。以前香港人常常套用「如果服務好,就多少表示」;但 Z 世代有可能更著重「是非分明」:如果支付流程出現大大的貼士提示,他們未必買帳,反而會覺得店家「不應該如此」。或者有時候,佢哋會寧願直接去選擇冇加一服務費、或者標榜「不收貼士」咖啡店。

 

第八章:未來之路:貼士去或留?

貼士存廢之爭,於美國有過多次討論,有餐廳業界大佬曾嘗試全面廢除貼士,改用「一口價」薪酬。起初部分員工好開心,因為人工更穩定;但亦有一批高級侍應因失去「高貼士」收入而跳槽。顧客又對「加價後賣相」反感,導致生意下跌。最後又回到原點。

香港亦類似,想要一次過「廢除加一、廢除貼士」,並非易事。飲食業競爭激烈,店家往往唔夠膽輕舉妄動;侍應員或者前線員工又擔心少咗收入。有可能某日政府制定更完善工資保障,又或者大規模推行「無貼士」餐廳文化,但喺短期內仍不現實。

 

那麼,我哋應該如何自處?

1. 自主決定:記住貼士唔係強制,法律上並無要求(除非餐廳明碼實價收「加一」)。你覺得值得,多畀亦無問題;如果覺得不值服務,亦可以少畀甚至唔畀,不用太擔心別人目光。

2. 直接給該服務員:如果真係好欣賞某位侍應,又唔想被老闆「食咗」,可以嘗試直接用現金方式塞畀佢,或者包利是,特別係農曆新年。當然,要留意有無違反店舖規定,盡量低調少少。

3. 善用外賣平台之打賞:如果你認為外賣員風雨不改值得額外回饋,就可以用平台打賞功能,至少平台聲稱款項直達員工,比較易追蹤。

4. 先做功課:唔同餐廳有唔同收費制度,睇清楚「加一」到底包唔包含服務,對老闆、對員工哪一方有幫助?你都可以用腳投票,揀自己認同嘅模式。

5. 尊重彼此:最終,貼士只係一種「意向表達」。對提供服務者保持尊重同體諒,亦都不必把自己困在道德枷鎖。「我地都係市井小民,要計數又要顧形象」,不妨量力而為。

 

第九章:人情味與制度平衡 

有人話,「貼士」其實都包含住人情味。當侍應仔端上最合口味菜色,態度親切,你額外畀佢少少,以示感激,亦係好溫暖。但亦有人講,最理想嘅社會應該係「尊重勞動價值」,員工穩定有合理薪酬,毋須靠客人喜怒哀樂來決定下個月糊口。香港人自小就知道「買賣要明碼實價」,偏偏貼士令到消費感覺更複雜。

從某個角度諗,假如未來部分餐廳高調標榜「無貼士,無加一」,改為統一高薪加福利,或者每道菜價錢都包埋廚房同侍應成本,有可能吸引一批「唔想煩」或者「討厭社交壓力」嘅客人。但亦同時會失去那些有意慷慨打賞、獲得「VIP禮遇」嘅人。畢竟香港社會一直存在「錢能通神」觀念,某程度上貼士文化就滿足到呢個心理。

當然,亦不能完全否定貼士嘅功能。對某些行業來講,貼士可成為向上流動嘅機會。譬如一個年輕侍應,如果懂得觀察客人需要、語言能力好、能同外國遊客打好關係,就可以賺得更多小費,改善生活。以美國為例,唔少大學生靠做兼職侍應,憑貼士支付學費。香港亦未嘗沒有類似案例。

 

第十章:未來展望

走遍世界之後,回到香港,貼士文化中種種荒謬、尷尬與無奈,其實都源於社會結構同習慣使然。香港人有香港人特有嘅「人情世故」同「務實」:一方面都想留住彈性、表達對好服務嘅感激;另一方面亦嫌煩、怕被騙、唔想白白畀冇用錢。於是就形成咗今日呢種「半強制半自願」嘅矛盾局面。

如果你係一個經常外出用餐、搭的士、叫外賣或者住酒店嘅人,不妨思考下:當一日我用手機輕鬆埋單,只要劃個手指就可以多畀 10% 貼士,但係我自己都唔清楚誰最後得益;或者,行街時收到洗頭仔熱情推銷,順手畀個貼士,以為可以多享兩分鐘按摩——究竟呢種行為長遠嚟講,對服務質素有冇幫助?抑或只係「施捨式」一錢恩惠?

如果你係個老闆,亦要諗:我要唔要保留「貼士池」制度?員工有冇穩定收入?有冇更清晰標示,讓客人知道服務費用在哪?善待員工,或可減少「被迫貼士」帶嚟負面感覺。若果純靠客人貼士補糧,當市況唔好或者淡季,伙記或者廚師又點算?

最後,如果你係侍應生、送餐員、行李員或者酒店服務人員,其實亦要權衡:我的專業值唔值只靠貼士體現?會否導致過度倚賴小費,變相令底薪一直壓低?或者我能否透過更優秀服務,留住忠誠顧客,同時同老闆爭取實質加薪?

 

總括嚟講,貼士並唔一定好或者壞,只係一種複雜多方拉鋸下的產物。真正理想的模式,也許存在於「制度」同「人情味」之間嘅平衡。對顧客而言,了解現況同規則之後,更自主做選擇:覺得值得就多畀,覺得不值得就唔畀,唔需要過度罪惡感。對從業者而言,如果能夠明文規定或者公告貼士分配,又或者主動向客人解釋清楚,大概可以減少誤解。

或許,再過十年、二十年,當整個香港都無現金支付,當服務業又再次翻新,以後会唔會出現全新形式嘅「電子小費」生態?又或者有人會率先「0 貼士化」,直至某日政府作更大改革?凡此種種,都留待時間去驗證。

 

急用現金?iLend為你提供靈活私人貸款,快速審批、利率透明,輕鬆應付各種財務需求。透過安全網貸平台,一按即辦網上貸款,免除繁複手續。想借錢?就選iLend,更安心、更便捷

忠告: 借錢梗要還,咪俾錢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