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投資觀點:從150年股市崩盤所學到的教訓 

 

Lessons from 150 Years of Stock Market Crashes ── 150年股市崩盤告訴我們的事

迎面而來的,或許是呼嘯的風;看似波瀾不驚的海面,誰知道下一秒是否會捲起巨浪?投資世界裡,每一位香港人都曾聽聞「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但到底風險在哪裡?愈看似表面平靜,愈有可能潛伏暗湧。從美國道瓊斯指數到歐洲各大市場,從新興國家到本土經濟,150年股市歷程彷彿一本波瀾壯闊的錄影帶,裡面塞滿了人性的貪婪與恐懼,也記載著人類社會脆弱卻頑強的韌性。本篇文章,將帶你細味這個跨越一世紀半的金融穿梭旅程,從不同角度剖析「崩盤」的成因和影響,再以多場著名案例為藍本,嘗試勾勒出在「渾沌期」如何自處的建議。坐穩了,讓我們一起敲響記憶與未來交織的門扉。

幕前的狂勢與幕後的真相

「崩盤」這個詞常常被掛在嘴邊:電視新聞的災難標題、財經雜誌的顯眼封面、投資者的茶餘飯後。它聽起來可怕,實際上也的確動搖不少人的財務根基。但回首過去,我們會發現崩盤並非少見的意外事件,而更像是一種「周期必然」。有人曾將其比喻成四季更替:雖然我們猜不準寒冬會於何時到臨,但自然規律一到,總會感受到陣陣寒意。
在這漫長的歷史軸線上,既有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也有新世紀初的互聯網泡沫破滅,甚至近年因地緣衝突而引發的市場動盪。我們能從這些事件中理解到:黎明總在動盪中蘊育,下跌不是結束,而往往是下一個牛市篇章的開始。

然而,這個「危機=轉機」的理論並非要我們忽視風險,而是告訴我們,投資若能「聚焦長線、以不變應萬變」,我們就能在漫天飛舞的市場謠言中保留理性,等待黎明破曉。簡單地說,時間是一道濾鏡,一次崩盤或許改變了短期碼數,卻無法磨滅市場長期向上的潛力。

 

那些被忽略的細節:歷史一再重演

要真正體會崩盤的「必然性」,我們可以檢視一些相當經典的案例。其實說是經典,也可以視為「痛心教訓」。每當市況急轉直下,往往看到類似的劇本重演:

1. 市場過熱:「股票無敵,買啥都升」的樂觀情緒佔據主流,社交媒體與財經專欄都在讚美某些行業的無限潛力,杠桿融資大幅增長。

2. 突如其來的事件:政治動盪、戰爭、貨幣政策大轉彎、石油危機,甚至公共衛生事件──都可能讓市場神經敏感,輕則出現短暫修正,重則引發長時間的下跌。

3. 公眾恐慌與信心崩潰:由最初只是個「火花」之事件,快速擴散到全球金融體系,人們恐慌拋售股票、基金、甚至拋棄以往信心爆棚的創新產業。

4. 漫長恢復:一旦市場穩定下來,一些基本面仍然良好的公司股價逐步回升,亦有更多公司落入歷史塵封,優勝劣敗的過程,最終令大市重新整頓後再出發。

雖然詳細情節各有差別,但大致演繹卻十分相似。這並不是「歷史完全複製粘貼」,而是金融市場運作的共同邏輯:人性加上資金流動,催生了次次高潮與低谷。

 

崩盤未必壞?──反思與機遇

香港投資圈流傳一種說法:股市大跌,是「好股」平價入貨的良機。於是,有人會在大跌時大膽抄底,憧憬市場反彈後斬獲可觀利潤。但事實上,每次大跌都充滿了黑暗的未知。你永遠不知道下個「底」還有多深,也不知道所謂「平價好股」是否會被更大的事件再度打擊。
然而,慣於長線投資的資深玩家,往往願意在悲觀時期適度增加投資,原因是:

· 估值回歸吸引力:牛市時,估值水漲船高;熊市時,市場回吐不合理的虛高價格。

· 心理盲點修正:崩盤之後,社會情緒偏向恐慌,人們對風險更敏感,也更容易修正自身評估。

換言之,崩盤所帶來的痛苦,也是一種「市場淨化作用」。之所以不少資產管理公司建議「不要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正是期待平衡各種類型投資之間的風險與回報,防止單一黑天鵝事件弄得你滿盤皆輸。

 

「猜」市與「守」市: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

關於崩盤,有兩種常見心態:

1. 猜:試圖預測市場見頂或觸底

2. 守:做好風險控管,預留足夠防守空間

「猜」市聽上去富有挑戰性與刺激感,就像賭場里目不轉睛盯著轉動的輪盤,期望自己敏銳的判斷力能找準時機,低買高賣。然而,歷史證明,多數所謂「股神」或者坊間傳奇,多半是被「事後證明」神準,事前誰也無法保證猜對。
而「守」市則門檻相對低,不需要天馬行空的預測,而是靠資產配置以及冷靜操作,應對任何可能的波動。你可以同時持有港股、外國股票或ETF、債券、黃金等多元資產。當市場大幅回調,一部分資產受挫,但可能另一部分卻能緩衝跌勢。這種方式雖然比較「保守」,但往往更能走得長遠。有時,看似「不那麼刺激」反而成就未來的穩健。

 

戲劇性的例子:150年裡的幾個大浪

讓我們花點時間,在長達150年的歷程中挑選幾個典型案例,以看清崩盤背後的故事,以及如何在困境中一路走到重生。以下舉幾個常被提起的經典案例:

 

1. 1929年華爾街股災與大蕭條

也許是歷史上最有名的金融浩劫之一:1929年10月,美國華爾街股市在過度槓桿與投機的氛圍下瞬間翻盤,造成資產急劇蒸發,美國經濟也陷入連年蕭條,失業率高企。當時的恐慌蔓延全球,股市失血嚴重。直到多年後,透過政府政策與世界局勢改變,市場才慢慢復甦,教會人們不要盲目信任「無限上漲」。

 

2. 2000年科網泡沫

上世紀90年代末,互聯網的興起彷彿一枚炸彈,炸出前所未有的投機狂潮。任何與「.com」扯上邊的企業都像自帶「光環」,股價往往一夜翻倍。接著,浪潮退去,互聯網公司大規模倒閉,以往高不可攀的「.com」股價暴跌,連帶投資者信心崩潰。直到新一代更務實的網路企業興起,市場才緩緩走出陰霾。

 

3. 2007-2009年金融海嘯

金融海嘯堪稱新世紀最深刻的教訓之一:美國次貸危機、銀行系統爆雷、雷曼兄弟倒閉等一系列事件造成全球流動性枯竭,大量企業破產失業。香港也感受到強烈衝擊,恆生指數一度重挫,直到各國政府採取救市政策、量化寬鬆,市場逐漸回穩,卻也播下後來資產價格高企的種子。

 

4. 2020年疫情閃崩

誰也沒想到,一場新冠疫情洗牌毫無預警地開始,全球經濟陷入嚴重停擺,航空、旅遊、零售等行業受到毀滅性打擊,股市急轉直下。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美國等地祭出史無前例的寬鬆與財政刺激,股市迅速反彈,使其成為歷史上恢復速度最快的「閃崩」。然而,這種彈性並不代表市場能壓制所有後遺症;通脹壓力、全球供應鏈斷裂等等議題,一個都沒少。

 

5. 2021年底起的通脹與地緣衝突擾動

近年的大市動盪,既包括俄羅斯與烏克蘭衝突所引發的供應失衡,也有各國利率走向不明朗,美國聯儲局多番調整貨幣政策讓大市忽漲忽跌。雖然整體跌幅不及1929年或2007年的金融海嘯般嚴重,但投資者仍感受到震盪的刺痛,尤其在2022年至2023年期間,通脹高漲,市况起伏令人措手不及。

 

跨越地理疆界:美國 vs. 世界其他地方

除美國以外,歐洲、亞洲、拉丁美洲都陸續呈現各自的股市興衰。這些現象再次證實:崩盤是全球化的產物,在相互聯繫的市場裡,一個地方出事,有可能全盤波及。
有時,市場焦點會轉移到新興國家或特定行業,例如中國的高成長板塊、印度的人口優勢經濟、歐洲市場在戰爭與一體化拉鋸中的演變⋯⋯但無論如何,回歸根本依然是一句:長遠來看,整體市場通常能夠戰勝悲觀,究其原因是經濟發展、企業創新與人口需求的持續增長。

即使前方有霧,時間總會為價值投資者帶來光。就像早年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經歷了驚人的經濟躍進,中國在21世紀初崛起,帶動全球市場版圖洗牌。現時印度也不斷提升其市場影響力。每次國際資本流動,都難免牽動市場的大幅波動,但如同潮汐天天漲退,股市長程仍是循環向上。

 

因應大悲大喜:五大生存與心法

1. 理解風險胃納

首先,你得弄清楚自己能承擔多少風險。有些人寧願牺牲回報以換取穩定,選擇債券或定存;另一些人相信高風險帶高回報。當市況動盪時,若你選的投資與你心理承受能力不符,必定難以安枕。

 

2. 分散投資勝於單打獨鬥

無論市況多不穩,遠比「孤注一擲」更穩陣的方式是「分散投資」。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配置,有如給投資組合加上多重緩衝。

 

3. 保留現金流與應變資金

崩盤往往出現於措手不及之時。若你把全部資金都壓進股票或房地產,遇上價格暴跌便可能束手無策。適度留出流動現金,或能在低位撿到更便宜的資產。

 

4. 避免過度槓桿

「借錢炒股」看似能迅速擴大收益,但風險同樣成倍增長。當市場逆轉,你還不出貸款,前功盡棄之餘,更會嚴重影響你往後的投資自由度。

 

5. 學會逆向思考

當大眾《恐慌》時,你是否有機會保持鎮定、在修正過程中挖掘價值?當大眾《貪婪》時,你是否能拉響警報,提早獲利了結?逆向投資是一種高難度心理挑戰,也是一門藝術。

 

投資心理戰:人往往敗在自己

許多市場研究都指出:崩盤時,除了事實層面的資產貶值,最傷人的其實是「心理」。投資者在獲利時往往忘乎所以,而在面臨損失時又無比脆弱。
一旦恐慌情緒滲入,理性猶如被橡皮擦逐漸磨去,人們盲目止損、拋售任何能拋售的東西。由此造成的惡性循環,會進一步加深下行壓力。

反之,在市場過熱時,人們又對風險麻痺,不停加碼。看似奪目輝煌的漲勢,可能只是燦爛煙火轉瞬即逝。有句俗話:「當連守門姐姐也在談股票,市場或許就要見頂。」雖是笑談,但也暗示大眾情緒一旦瘋狂,或需警覺。

 

崩盤後的餘震:如何在劇變中重生?

每次股災對應著一段經濟結構調整期,呈現「一朝崩潰—再造新局」的循環。

· 企業環境洗牌:在此期間,一些財務狀況欠佳或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公司敗陣,減少市場泡沫;同時,一些具前瞻性的公司趁勢崛起。

· 行業結構重組:例如,2000年代科網泡沫後,真正有商業模式的互聯網巨企相繼誕生。

· 政策調整:往往山雨欲來之後,各國政府會推行新監管政策或救市措施,穩定市場信心,同時改革舊有漏洞。

對投資者而言,崩盤後如果你尚能保持實力 (現金流、資產配置平衡),就更有機會用相對便宜的價格提前佈局下一波可能的上漲。當然,前提是你要眼光獨到,能辨別哪些公司的「未來潛力」真實可行,而不是又被下個夢想泡沫沖昏頭。

 

疫情後的連鎖反應:新常態能走多遠?

除了傳統的經濟週期,過去數年裡我們看到了很多「新常態」:

· 遠端工作普及化:大量辦公室模式轉向雲端協作,帶動科技產業不斷升溫,同時,一些傳統商業地產面臨空置壓力。

· 供應鏈重新配置:由於地緣政治、關稅爭議等因素,跨國企業開始考慮「去中心化」或「多地計劃」,以減少對單一市場或國家的依賴,此舉或將衝擊製造業與航運物流板塊。

· 消費行為與通脹:2020年之後,超寬鬆貨幣政策和供應缺口推高通脹,加上消費者對電子商務、線上娛樂需求爆發。股市受益的同時,也面對評估過高風險及「泡沫再現」的可能。

下一崩盤什麼時候到來?沒人能準確答覆,但每個投資者,都應在腦海裡築好風險防護牆。

 

全球股市多點開花:美國獨秀或國際輪動?

觀察近十多年,美國市場在科技巨頭加持下,走出長牛行情,對比部分歐洲、亞洲市場,相對出現明顯領先。但亦有人警告,美國公司估值「真係唔平」,尤其龍頭企業市值已超過很多國家GDP。
近年隨著歐洲市場、香港、內地市場甚至印度市場都冒起,不少國際基金重新分配資金,以追求估值相對便宜的市場。2025年初,歐洲與東亞部分市場也展現強勁反彈,美國相對增長放緩。
這種「國際輪動」是否意味著美股獨大的年代已過去?各界看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分散式投資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幫你分散風險。如果你抱著長期心態去布局全球不同板塊,通常不會因某一地區崩盤而全軍覆沒。

 

小心閃崩也小心慢瀉

股市「閃崩」是一種令人瞠目結舌的劇烈下跌,通常在數日或數週內摧毀許多投資組合。但也有另一種可怕的模式:慢瀉。
慢瀉是指股市不斷盤整、反彈乏力,在長期之中卻一路陰跌。對投資者來說,這是另一種「溫水煮蛙」式的煎熬,因為它並不會在短時間帶來巨大震盪,卻持續侵蝕投資者熱情。慢瀉的一大殺手之處在於,它很容易讓投資者喪失耐心或錯失布局時機。我們回頭看1970年代的通脹與油價危機,對於股市的打擊便是如此,指數長期陰跌,好不容易才在80年代新一輪全球化紅利之下翻身。

 

老手與新手:不同世代的投資啟示

· 老手(經歷過多次崩盤的人):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不要以為情況和以前完全不同」。雖然每次崩盤有不同誘因,但底層脈絡大同小異。老手更懂得淡定,把眼光放在5年、10年以後。

· 新手(剛踏入市場的人):常常抱著「資訊即力量」的心態,認為自己能依賴即時新聞、社交網絡貼文、留言版情報去捕捉神奇機會。然而,市面上資訊良莠不齊,加上人性難以克服恐懼與貪婪,過度短視可能令他們在崩盤時措手不及。

兩者都各有盲點:老手可能錯過新時代的變革機遇,新手則可能太過急進。最理想的是將兩種心態結合:老手的冷靜,加上新手的創新思維。

 

投資框架:從總經到產業,再到個股

在崩盤的風浪中迷失,往往是因為沒有一套自己的投資框架。建議從以下三個層次著手:

1. 宏觀經濟 (總經):了解全球與香港的經濟增長、利率走勢、政府政策趨向等大環境因素。這些因素往往會決定資金流向,以及影響一些高槓桿行業。

2. 產業或板塊分析:崩盤時,所有板塊都會被波及,但影響程度不同。例如,必需品、醫藥等往往具防禦性,科技、旅遊則可能更波動。

3. 個別公司質素:最終選擇投資對象時,還是要深入研究公司的業務模式、競爭優勢、財務狀況。看似「牛得飛起」的概念股,在最終鈔票落袋前都是一場博彩。相反,一些平時並不起眼的基礎行業,在熊市反而攻守兼備。

 

留一塊屬於自己的安全墊

投資固然能讓資金增值,但也別忽視生活基本需求與現金流的重要性。崩盤來臨時,若你身邊完全沒預備現金,還可能需要「臨急借錢」支付房租或其他開支,這種狀況下恐怕就只能「割肉」離場或承受高昂融資成本。

適度保持儲蓄作為「安全墊」,能在你面對突發狀況時給予緩衝。當然,若你確有需要在短期內調動資金,市場上也有一些理財選擇能提供臨時「過橋」的幫助。這點我們會在最後一段再作輕微補充。

 

是「神話」還是「把柄」?一次又一次的復甦

有人質疑:市場雖然總有出現「新高」的一天,但未必能保證每位投資者都平安回本。畢竟,很多公司在崩盤後就沒站起來,也很多個股投資者經歷太深的跌幅後,在復甦時已離場。
的確,「市場總能創新高」並不代表「投資者總能獲益」。關鍵在於你與市場的同在時間有多長、進場時機如何、選股策略對不對。

但不容忽視的是,世界經濟的長期趨勢基本上是逐漸擴張的。技術進步、新行業不斷出現、國家之間的分工合作也隨著全球化而加快。歷史證明,一個健康而有競爭力的市場,一旦度過衰退或崩盤,往往能在某段時期內走出更高峰。

 

另類參考:痛苦指數與崩盤程度

有研究人員會用「痛苦指數」去衡量一個崩盤對於市場所產生的衝擊幅度及持續時間。就如同「1929年」被設定為100分,其餘的崩盤事件則是根據下跌幅度與恢復時長去打分。
這種量化固然能展示不同時期崩盤的「嚴重度」比對,但歸根究底,對於個別投資者而言,只要自己資產縮水,那就是「最痛」的事。或許,在投資時更該關心自己的容忍度,而不是把全部精力用在猜測下一次災難會不會達到「史上百年一遇」的程度。

 

未來世界:多極化、科技驅動與不確定性

展望未來廿年,環境不確定性依舊:

· 地緣政治:各地衝突尚未解決,俄烏戰事雖有階段性和談,但變數猶存,中東局勢亦複雜。

· 貨幣政策轉向:在通脹波動下,各國央行的利率方針時刻牽動大市。

· 科技突變:AI、量子計算、新能源,以及更多尚未聽過的新興科技可能翻轉投資格局。

· 全球供應鏈重塑:不論是因政治風險抑或產業升級,企業都更加謹慎地佈局供應鏈。

所有動盪都可能帶來新的火花。投資者若做好準備,或許能從大動盪下捕捉未來10年的重大機會。

 

讓投資更靠譜:幾條最重要的經驗

1. 先備好「腦袋」:學會基本投資邏輯、了解財務報表,並養成定期檢視投資組合的習慣。

2. 不被市場雜訊牽著跑:崩盤時刻,往往新聞鋪天蓋地,言論或過度樂觀或極度悲觀。記得多以數據和理性判斷為依歸。

3. 守住心理防線:市場可能一年給出幾次「絕望時刻」,亦可能一年內呈現幾度亢奮。明白周期自有上下,不需盲目跟風。

4. 全局觀大於短期估值:要分清「對的企業遇到暫時性難關」和「本身業務模式就自帶風險」的差別。前者可能在市場復甦後再迸發新生,後者則可能一蹶不振。

 

臨近尾聲的再思考:崩盤的價值

崩盤來了又走,股市冒起又落下,像大自然的風雨循環。若我們把它當成純粹的威脅,只會日日擔驚受怕。但若當其為一種「淨化」,人人便會謹慎選股,不致於盲目吹捧炒作;而市場最終能在震盪中走出更健康的形態。

過去150年的股市,讓無數人破產,更讓無數人發家,甚至時至今日仍有很多散戶與機構在重複著前人故事。只要人性不變,崩盤便會依舊出現;而最後能站穩腳步的,往往是那些保持耐性、善用資本配置、並在腦海裡多留後路的人。

 

一點延伸:財務借貸協助你的資金梯度

談了九成關於市場與崩盤的種種要訣,最後不得不提,若你的投資規劃中真的短暫遇上資金緊絀,香港市面上其實有各式各樣財務公司或銀行產品可作周轉之用。

例如,有些人卡數壓力較大,需要結餘轉戶去減輕月平息;或有人急需一筆周轉資金,但不想手上股票被迫平倉,又不想信用卡分期付款付太多利息,就可能考慮私人貸款 (Personal Loan / P Loan) 或結餘轉戶私人貸款。若能找到低息貸款或免TU的方案,甚至24小時貸款、全程網上貸款免tu的服務,也未嘗不是周轉方法。

「借錢」在投資世界可能是雙面刃。若你真的選擇財務借貸,一定要注意月平息實際年利率的高低,並按自己的財力制定合理還款計劃,以免最終陷入捉襟見肘的困境。當然,市面上亦有不少借貸比較工具或私人貸款計算機,可供你比較不同財務機構的優惠。不論是網貸、銀行借錢還是供車,每一步都要秉持理性,切勿因一時衝動而付出慘痛代價。

 

崩盤,並非洪水猛獸;它是一面鏡子,照出人性的恐慌與貪婪,也映出長期經濟成長的生命力。從150年的歷程可見,股市下跌終有回暖之時,世界在震盪之後仍能前行。
作為香港人,我們必須懂得把握機遇,也要時刻警惕高估值風險。投資的關鍵在於平衡:既憧憬潛在回報,也要做好備份方案,以免被市場浪濤吞沒。

最後,假使你的投資或生活中確實需要財務週轉,或者面臨卡數壓力,需要清卡數或結餘轉戶,也可以來一個理性的財務籌劃。秉持審慎態度、細心選擇可靠的財務公司或貸款,才是助你渡過難關、重回市場舞台的關鍵。願我們都能懷抱對未來的希望,冷靜面對不可預測的風雲變幻,並在漫長的投資旅程裡磨練自己,笑看一場又一場的市場大戲。

 

 

忠告: 借錢梗要還,咪俾錢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