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獎2025頒獎禮:明星/藝員/娛樂圈人士如何理財應對高峰低谷
1|從星光慶典看隱藏的財務波動
金像獎2025於4月27日假香港文化中心盛大舉行,當晚《九龍城寨之圍城》勇奪最佳電影,導演鄭保瑞更榮膺最佳導演獎。劉青雲與衛詩雅分別憑精湛演技摘下視帝、視后,紅毯星光閃耀,更觸發高昂的商業代言與流量價值。有行內人士指出,《最後一舞》提名多達18項,一旦獎落誰家,主角與製作團隊的身價勢必「再上一層樓」,讓人看見「演藝生意」在高峰期時的蓬勃商機。
然而,外界常見的假象是:收入高就一定財務穩固,但演藝圈收入峰值經常與風險並存。以往曾傳出某位香港男星在事業巔峰期輕易借貸投資房產,誰知全球經濟動盪,幾個月內樓價回落,最終令他陷入財務危機,甚至需要長期接拍較低片酬作品來「補竇」。事實是,娛樂圈錦衣玉食的外表下,暗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現金流挑戰,導致不少藝人在淡出或無戲可接之時,因「財務空窗」而焦頭爛額。
金像獎無疑是一年一度的高峰,但當紅與失勢之間,往往只隔著一部戲、一期節目或一次合約糾紛。因此,明星若想進一步財務穩定,就需懂得把「荷包」轉化為能抗跌的財富體系,並且及早規劃。
2|藝人「盛宴與飢荒」的財務週期:收入結構與風險地雷
2.1 收入高度不穩定
大多數香港演藝人員的收入來源可歸納為以下幾類:
1. 拍攝與演出費:包括電影片酬、電視劇集薪金、舞台劇酬勞等。
2. 廣告與代言:品牌代言、商業活動站台或短期合作推廣。
3. 版權與分紅:如歌曲版權、電影分賬、授權費;部分成功演員也會在片中擁有股份回報。
4. 服裝或美妝直播帶貨、個人KOL業務:近年興起的網上直播文化,令一些更懂自我宣傳的藝人獲得打賞或招商廣告收入。
此類收入的波動性相當高,加上很多人在光鮮娛樂場所應酬,生活成本與形象開支顯著提升(如服飾、保養、健身訓練等),即使在賺大錢的年份,扣除各種「幕後成本」,真正淨利恐不及外界想像那般豐厚。
2.2 典型風險:欠缺長線規畫
1. 現金流中斷:拍劇或拍電影往往需等候結算片酬,若遇上檔期延遲、投資方撤資,很容易短期「零收入」。
2. 欠缺正確稅務安排:一次性高收入,若未設立合適結構(例如公司形式或分推收入),一旦被課徵高邊際稅率,實際到手現金大減。
3. 合約與債務糾紛:部分藝人會在高峰期簽訂高息貸款,甚至把未完成的演出合約作抵押,但中途若生變,就有機會陷入財務及法律困境。
王賢誌當年負債纍纍,除了經營不善,亦是因合約與家族遺產問題令整個資產被凍結,成為後世唱衰藝人財務的典型案例。「財富」不應只看紙面數字,更要看「真正可用資金」和「未來現金流」是否充足。
3|先審視「錢」:現金流管理四大秘訣
「賺多少不重要,最重要是能留得住。」面對高低起伏的收入結構,以下幾個現金流管理技巧可有效防止資金斷裂。
1. 建立「6-12 個月」緊急預備金
一般上班族有3-6個月緊急預備金已足夠,然而兼職或高波動收入的藝人,最好預留至少6-12個月規模在流動資金中,以應付突發性的停工、活動取消等。
2. 善用「60/30/10」黃金比例
部分理財顧問給予的建議是:
· 60% 用於日常開支與必要消費
· 30% 投資與增值
· 10% 預留風險管理或儲備
藝人高收入時期若能更加嚴格執行,甚至可縮減日常消費並提高投資比重。最重要是保持紀律,盡量委託專業顧問或使用財務App,每月定額轉賬至不同專戶,避免賺多少花多少的「裸奔式理財」。
3. 多帳戶制度:自動切割大額收入
建議把收入拆分成不同用途帳戶,例如「生活帳戶」、「稅務帳戶」、「投資帳戶」、「慈善或家庭帳戶」等,最好在合約款項入賬後就自動分配,免得一時手鬆就把稅款或投資資金揮霍掉。國外有籃球明星一次性開了大量銀行帳戶,後來反而導致管理混亂、成本高昂,因此「多帳戶」也要保持簡潔易管、指定定期轉賬機制。
4. 債務有先後:先處理高息貸款/信用卡
不少藝人辦卡時往往不只一張,亦容易因豪奢消費而累積卡數。若呈現債務壓力,務必先處理利率最高的負債,亦可考慮透過財務公司或銀行的「結餘轉戶」計劃,將多張信用卡的欠款整合成一筆較低息貸款,減輕每月利息負擔。尤其當收入波動大,必須預留更多現金,減低不必要的利息「漏水」。
4|借貸與融資:不要只靠「高息周轉」
4.1 個人/家族層面的選擇
1. 高淨值客戶循環信貸(SBL:Securities-Based Lending)
若藝人本身持有一定股票或基金,銀行可提供「以證券作抵押」的循環信貸,利率通常比無抵押貸款更優惠,也不需要「賣掉」資產。但是要注意,若市況突然下跌,需要「追加保證金」或強迫平倉。
2. 保險單質押貸
一些高額壽險或儲蓄險的現金價值可被用作向保險公司或銀行融資。其優勢在於利率低,而且不影響保險合約的保障成分,但倘若無法如期還款,最終會減少保單身故賠償。
4.2 職業/項目融資的延伸
1. 應收帳款保理
例如大型演唱會預售票款、電影發行版稅等,都屬於「未來應收」,可透過保理公司先套現80%-90%的資金,雖然費用相對傳統銀行貸款高,但周轉速度快,不增加借貸額度。
2. 票據貼現或商業本票融資
某些獨立製作公司會以「影片票房預期」或「演唱會票券收益」去向票券公司貼現,亦算是短期資金缺口的補充方案,適合短片企劃或音樂會籌備,但利率仍高於普通銀行貸款。
3. Gap Loan / Bridge Loan
普遍於好萊塢電影融資使用,例如藝人預料可得到稅務回扣或電影發行收入,就以該筆「尚未進袋的收入」作抵押,向貸款方借短期資金,利息高但能迅速解決燃眉之急。
4. Loan-out Company策略
有些藝人會設立自己的有限公司,所有演出或代言收入通過公司簽約,再由公司支付藝人「工資」或「分紅」。這樣做主要有拓寬稅務籌劃的好處,包括延遲繳稅,並可把部分合法營運開支計入公司帳下,最終降低個人邊際稅率。
5|高峰期如何配置「錢+資產」?
5.1 減稅是關鍵:公司化操作與地域稅務把握
香港對演藝人的稅務有不同條文,尤其是跨境工作者更需留意扣稅、代扣機制。如個人收入極高,考慮以Loan-out 或「個人服務公司」方式接工作,便能更靈活分批領取薪酬,合法降低當期的邊際稅率。經紀、造型、宣傳開支等,也可在公司帳戶內核銷。
5.2 多角度投資:地產、創業、版稅
1. 房地產出租
不少運動明星與Hollywood演員都喜愛投資物業,因為租金收入相對穩定,又有長期增值潛力。對香港明星而言,也有不少在外地(如英國、日本、大灣區)購入住宅或商用物業,以期建立穩定現金流。
2. 投資初創或私募基金
若藝人有能力做股權投資,或與投資機構合作,可認購一些具增長潛力的新經濟企業,同時藉由個人知名度「帶貨」該企業。美國NBA球星Kevin Durant曾成功投資初創企業Coinbase、Robinhood,都貢獻巨大回報。
3. 音樂版稅、影視製作權
演員或歌手可將自身專業延伸到製作層面,透過參與版權、分賬收益建立被動收入。近年更有NFT與區塊鏈音樂平台,使藝人能繼續從其作品多年累積的版權中取得分潤。
5.3 退休保障:不可忽視人身意外與停工風險
演藝生涯焦點在於「健康」和「可持續」,一旦受傷或生病而暫停演出,沒有適當的保險或財務規劃可能很快陷入危機。建議:
1. 購買重大疾病及長期傷病保險
避免生病時倒貼醫療開支,並獲得停工所需的資金補貼。
2. 彈性退休儲蓄
收入高時可多投入退休帳戶,例如自願性公積金MPF或其他海外退休計劃;淡季收縮投入,以維持現金彈性。
6|低谷期:從重組財務到多元變現
無論多紅的明星,也可能有「戲約中斷」或「合約糾紛」讓收入驟停的時候。此時最好先做幾件事:
1. 檢視支出並動態預算
假如料到未來3-6個月沒有收入,先把不必要的開支刪減,例如延後購買豪車或縮減公關餐飲,集中火力維持必要的基本生活與經紀運營。
2. 債務重組:整合高息貸款或信用卡分期
若已有卡數或短期欠款,切勿任由利息滾大不管,可與銀行或財務公司「結餘轉戶」,把多張信用卡數整合成單一筆貸款,爭取較低月平息。確實有些財務公司亦可提供「網上貸款即批」或「24小時貸款」,方便急需周轉,但仍須留意利率、條款和還款壓力。
3. 副業與數位資產:多元開拓收入
一些藝人會在低谷期轉攻直播帶貨、YouTube頻道、Podcast節目,甚至憑知名度收訂閱費或網貸平台衍生的相關收入。也可嘗試出版書籍、舉辦工作坊、開設電影後製教室等,如能走出「幕前」局限,就能延長事業壽命。
4. 破產保護與重新開始
若情況非常嚴峻,可考慮走法律程序安排,如個人破產重組,先把舊有債務處理好,再尋找新出路。就連國外NBA球員Antoine Walker也因欠債超過千萬美金而宣告破產,後來透過專業財務顧問痛定思痛,才重新出發。
7|成功與失敗案例:誰在高峰期做好準備?誰在低谷期跌到谷底?
7.1 國際明星案例
· 穩健派:Jayson Tatum
據一些美國媒體報道,他選擇將大部分NBA薪金直接存入長期資產/多帳戶,而日常開支只用代言收入。如此策略令他能在退役前就創造龐大累積資本,無需擔心因運動生涯結束陷入財務困境。
· 進取派:LeBron James
除了球星身分,他以「LRMR」運動行銷公司和廣泛投資組合(包括Blaze Pizza、Liverpool足球隊股份等)累積了可觀財富。同時LeBron也擅長運用個人影響力為所投資品牌帶來曝光,因此倍增回報。
· 誤判派:Antoine Walker
曾經在NBA賺得過億美元,但礙於揮霍無度、對朋友的無盡金援,以及房地產投資失利,最後破產收場,成為「爆煲藝體明星」的經典警示案例。
7.2 本地香港案例:王賢誌與遺產煩惱
王賢誌當年在香港娛樂圈十分活躍,但據傳因為個人財務結構不透明,加上家族遺產官司纏身,還向私人貸款機構舉債,最終引發破產程序。可見演藝事業的高收入若缺乏恰當管理與遺產籌劃,也可瞬間被債務淹沒。
8|緊貼香港稅務與未來優惠政策
近年香港稅務針對演藝人員的跨境收入陸續推出調節措施,加上稅務學會2025年建議對國際藝人來港演出時的稅率減半,以及有可能提高「無單據扣除額」比例。如這些政策落實,預期會增加香港作為亞洲演藝中心的吸引力,同時也提醒本地藝人要留意合約中的稅務條款,尤其跨境演出或代言部分。
8.1 把握或提早部署
假若未來香港政府在藝人收入課稅方面持續放寬,大額收入者可考慮更密集地把工作合約集中在香港進行,並利用公司架構善用低稅率或扣除項目,將實際到手的收益最大化。但要謹記:若聯繫到國外工作,亦需要配合該地區的稅務要求,以免觸犯雙重徵稅或申報不足。
9|聚光燈之後,才是真正的財富人生
在金像獎2025頒獎禮的光環背後,每位明星看似光豪的時刻,亦可能藏著未雨綢繆的財務部署。演藝收入的高峰與低谷往往來得急促,一部爆紅劇集可帶來瞬間名利,一時錯判則引發債台高築,甚至徹底淡出幕前。從現金流安排、借貸工具選擇,再到稅務優化與投資佈局,藝人理財必須更嚴謹、更多元。
最理想的情況,是在亮眼收益湧入的同時,分配足夠資金備用,並穩健投資房地產或版權收入;如遇到收入斷層期,懂得運用債務重組或財務公司提供的結餘轉戶、私人貸款等融資渠道紓困,必要時也要冷靜刪減不必要開支,保住關鍵資金流。
若看似需要「借錢」或「財務」協助,也並非必然是負面,重點在於利率、風險管控和還款規劃,藉此讓演藝生涯能持續發展。就像一座得以抵禦風雨的護城河,只有紮實的財務規劃加上專業顧問團隊(稅務師、律師、理財顧問),才能鎖定節稅與保護資本的最佳策略。如此,高峰期不怕迷失,低谷期亦能快速回血,真正做到財務上的永久光芒。
(以上內容僅提供一般資訊,不構成任何投資或法律建議,讀者須權衡個人情況後再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