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窮遊與貴遊的共存:多元旅遊模式如何影響本港經濟與財務市場

 

香港窮遊與貴遊的共存之道:經濟影響、社會現象及財務借貸的深層連結

「有客總好過冇」這句香港口頭禪,似乎特別貼切用於形容近年的旅遊業。自從內地五一黃金周遊客潮逐漸回流後,一些所謂「特種兵式旅遊」的背包客湧現,他們自備食水、乾糧,甚至深夜蜷縮於24小時麥當勞度宿;與此同時,本港仍然擁有一批有能力大手消費的高端旅客,選擇入住五星級酒店、品嚐米芝蓮餐廳、瘋狂血拚名牌物品。而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窮遊」與「貴遊」模式,同時在香港出現,正好折射出城市包容與市場多元的獨特面貌。

然而,當「窮遊」引發「旺丁不旺財」之嘆,旅遊論壇與商界皆困惑:這些自帶乾糧、快閃打卡的客人,究竟能為本港經濟帶來多少實質收益?在經濟全球化步伐下,高檔零售與豪華體驗是否又面臨衰退?本文將聚焦窮遊與貴遊的並存狀態,透視它們對香港經濟、城市形象以及財務市場的連動,並闡述香港如何在觀光升級轉型下捕捉兩者間的機遇及挑戰。

「特種兵式」襲港:激增的窮遊背包客是何方神聖?

大批背包客與「打卡」熱潮

近年,特別是五一黃金周及長假期期間,內地背包客加速湧現。他們擁有一張「香港景點清單」:先在銅鑼灣、旺角尋找經典霓虹拍照,然後直衝九龍城吃一碗廉價雲吞麵,再轉戰新界大圍小京都、大帽山山頭拍日落。一系列的行程先後緊湊,卻又能兼顧城市景點和郊野探索。一些人甚至到郊野公園紮營,或乾脆夜宿於24小時快餐店,展示了「慳得就慳」的極致。

這種「特種兵式旅遊」在網絡社群快速散播,一方面打響了「挑戰自我」的旅遊口碑;另一方面,也令本地傳統零售業和住宿業叫苦不迭,因為這些旅客可能僅在交通和少量地道美食上花錢,其餘「可免則免」。在香港地少人多的環境下,中環天橋、港鐵站周邊,甚至連著名連鎖快餐店都變身臨時「露宿地」。雖然此景觀多少讓人感到新奇,但對衞生、治安與秩序都帶來一定考驗。

 

窮遊擁躉背後的經濟與社會因素

為什麼年輕背包客數量激增?首先,內地及其他地區的青年失業率早已引發社會關注,經濟壓力下,不少人不敢大舉消費。其次,共享經濟與社交媒體盛行,令廉價旅遊資訊、旅遊App攻略唾手可得,他們只需一部手機,就能搜尋到香港各式玩法的詳細攻略。此外,某些年輕人則抱持「少花錢、多體驗」的心態,他們不追求物質滿足,而是透過行山、拍照、接觸不同文化而獲得快感。這種「體驗先行」的旅遊價值觀,使他們無懼旅程中的種種不便。

 

「旺丁不旺財」是否就等於「無意義」?

對本港旅遊及服務業而言,這股「窮遊」潮流的價值並不單只在於消費額。旅遊界人士雖然坦言,這批背包客帶來的直接收入有限,甚至有批評之聲認為,快餐店、便利店「被迫」成為反覆打卡、邊充電邊寄宿的場所,但同時亦有人主張「有客總好過冇」,並且「搞旺個場」可為香港注入人氣。此外,這群人往往深入社區,帶動一些區內小店的人流,也無意中推廣了本地特有的風光,例如行山徑、隱世廟宇、古蹟聚落等,側面地豐富了香港的旅遊層次。

 

「貴遊」依然是王道?奢華消費與城市魅力

香港作為「奢華購物天堂」的光環

長久以來,香港以購物優勢及免稅政策,成功吸引全球各地的高端旅客,尤其是內地自由行高收入階層。尖沙咀的名店街、中環與金鐘林立的國際奢華品牌,皆曾見證排隊掃貨的盛況,金舖、珠寶店、電子產品店成為本地零售重要支柱。除此之外,頂級酒店、米芝蓮餐廳與多元化娛樂,令香港在高端旅遊市場享負盛名。然而,近年內地的免稅業蓬勃,加上電商購物興起,導致不少原本跨境購物需求減少。藥房、名錶珠寶店的人流未如以往盛大,且增長乏力。

 

「Old Money」與新興富豪:奢華體驗轉型

儘管如此,香港強大的金融中心地位仍在,吸引不少國際商務客,以及擁有雄厚資產的富豪階層前來洽商。這些人不再只為購物而來,更重視獨特而高端的城市體驗,例如私人遊艇出海、在米芝蓮餐廳舉辦生日宴、深度參與藝術盛事或品味古董拍賣等等。換言之,高端客戶需求早已不局限於「買買買」,而是全面追求「奢華+文化+體驗」的結合。如果香港能提供更高水平的定制服務與私密體驗,仍可穩固在奢華旅遊市場的一席之地。

 

窮遊與貴遊:高低消費並存的啟示

香港能否像巴黎般,容納一邊是匿身於戰神廣場附近的窮畫家和背包客,一邊是艾菲爾鐵塔旁鉑爾曼酒店的貴賓房?若處理得當,這種強烈對比或能成為亮麗的城市景觀:不同旅客在相同時空交匯,既滿足了年輕人對自由與冒險的嚮往,也能照顧到富裕階層對舒適與尊享的需求。換句話說,「窮有窮玩,貴有貴玩」,不失為一種城市包容、多元文化交融的象徵。

 

兩種模式同場共舞:對香港旅遊業的挑戰與後勁

傳統酒店與平價住宿的兩極分化

窮遊興盛意味著背包客尋找廉價旅舍、共享住宿或乾脆露宿街頭,令部分中端酒店的吸客力下滑。而高端五星級酒店仍有來自商務、高資產人士的穩定需求,相對穩定。這讓業界出現兩極局面:一邊是豪華服務繼續尋求升級改造,一邊是青年旅舍與膠囊旅館需求上升,中端酒店卻承受更大經營壓力,需要在客源定位與特色營銷方面再作創新。

 

零售與餐飲的營收再分配

「旺丁」未必「旺財」,但也不代表一無是處。快餐店、24小時便利店因背包客及過夜旅客而帶來周轉率提升,而高檔餐廳、奢華酒吧則繼續依賴特定群體的高消費。中價位餐飲與大眾化購物街,需要重新思考如何推出有特色、有品質、又能讓消費者感覺「物有所值」的體驗。不少傳統茶餐廳若能突顯地道香港風味,反而可能吸引背包客品嚐一次「最港式」的文化;同時,也能擁抱對香港情懷特別執著的富裕旅客,讓他們品味真正的「地道滋味」。

 

社區資源與環保衞生的考驗

無論是窮遊抑或貴遊,大批旅客的湧現對社區基建、公共交通、景點管理帶來一定負荷。行山和露營地過分擁擠或垃圾問題,亦是各界詬病焦點。為維持香港作為舒適、安全的旅遊城市,各部門需加大巡查力度、增設洗手間和垃圾處理設施,並教育旅客愛護公物。同時,若能在社區層面,例如增設更多合法露營場地、青年旅舍、合理的公共設施,也許能讓背包客和其他旅客既享受自由又不干擾他人。

 

經濟變遷下的財務選擇:從個人到企業

在「窮遊」與「貴遊」並存的態勢下,影響絕不止於旅遊業本身,也連帶反映在個人理財、企業融資、甚至整體金融市場上。其中,個人層面的財務決策尤其值得探究。

個人層面:旅遊支出與理財心態

 

1. 窮遊人士的理財習慣

大部分窮遊者會事先「攢定」旅行預算,盡量減少借錢開支,但亦有少數人因財務緊絀,或為了實現「夢想旅行」,而可能選用小額借貸、信用卡分期付款,或利用「網貸」形式來應急。若管理不善,亦可能出現「累積卡數」等問題。

 

2. 貴遊人士的高端消費

富裕旅客對消費金額較不敏感,常用高額信用卡、私人貸款(Personal Loan,P Loan)或享受銀行提供的頭等戶口信貸額度。購買奢侈表、珠寶時,也可能以免息分期方式突顯資金周轉彈性。而這些信貸行為雖屬正常,但出於「擴大消費體驗」的誘因,也須警惕若宏觀經濟波動、利率調升時,能否順利償還。

 

企業層面:旅遊相關行業的財務狀況

1. 受益於窮遊的企業:平價連鎖店及特色小店

這類商戶因人流大增而生意興旺,計畫擴張分店或翻新環境時,可能會向財務公司申請經營貸款。對於小型咖啡店、青年旅舍等,他們或許會尋求私人貸款利息較低的「低息貸款」,甚至依靠「全程網上貸款免TU」等新型產品,在資金週轉上更靈活。

 

2. 高端市場:酒店、奢侈品專門店轉型升級

這些企業為迎合新一代富裕客戶的體驗需求,可能投入龐大資金升級裝潢或開拓高端服務專案,從而需要更大規模的銀行借錢或私人貸款配套。部分企業若擴大貸款規模,亦會評估「月平息實際年利率」影響,以免流動資金壓力過大。

 

結餘轉戶、卡數清理與消費模式

香港人也深受旅遊消費結構影響。若因疫情或經濟狀況而收入不穩,信用卡循環利息累積後,未能如期清還,便可能關注「結餘轉戶易批」、「卡數一筆清」、「免息貸款」等方式來轉移負債。甚至有市民會同時使用「私人貸款計算機」評估分期或「清卡數」的優劣,以維持個人信用評級。這些財務操作雖非旅遊獨家議題,卻亦在「窮遊、貴遊並存」的大環境下被推向更顯著位置。

 

包容才是王道:由巴黎借鑑香港未來

巴黎的多元共存

不少評論皆舉巴黎為例:在艾菲爾鐵塔下,經常可見背包客與豪華車同場並列,也見過往遊人在塞納河畔漫步,與高檔餐廳的衣香鬢影互不打擾。這種多元並存的魅力,源於城市深厚的文化品牌與完善旅遊配套。巴黎能同時接待愛藝術、愛購物、愛街頭文化的世界各地旅客,也在社會管理上努力兼顧治安和城市衞生。對香港而言,巴黎經驗或有啟示:如果我們能進一步強化「文化特色+城市管理+景點分流」,便有望容納更廣泛的消費層次。

 

融合本土文化與國際視野

香港既是國際金融中心,也有豐富的本土文化底蘊:老字號茶樓、唐樓街景、元朗鄉村傳統節慶、國際博物館的交流展等,都可以成為旅遊招牌。「貴有貴玩」方面,或可借鑑巴黎的精品路線:私人藝術導覽、深度歷史建築之旅、結合世界性的大型會展,打造專屬富裕客群的私密體驗。「窮有窮玩」方面,則可透過正規化、合法化的方式,為背包客提供安全住宿和人性化指引,如合理化露營地點、增設廉價青年旅舍。如此一來,香港不會只是一味爭奢華,而是雙軌並進,令旅遊経濟更加穩固。

 

多元並存,穩中求進

「窮遊」與「貴遊」看似矛盾,實則可以互補。前者為本港帶來人氣、社群活力、社交媒體曝光度;後者則維持高端零售、酒店、餐飲的收益,支持城市稅收與就業。面對窮遊客越發普及、高端消費模式變得更為精緻的旅遊版圖,香港更需要整合資源、完善政策,促進「窮遊+貴遊」的良性循環。就財務層面來說,個人和企業皆須在旅遊行業興衰互見的情況下,持續關注低息貸款、結餘轉戶邊間好、免TU、信用卡免息分期付款等靈活借貸手段。

 

在經濟尚未完全明朗之際,穩中求進、審慎理財,才是紓困與轉型的關鍵。

未來,如何借鑑巴黎的多元城市魅力,讓香港保持國際視野與本土特色並存,將是各界共同努力的方向。只要我們願意包容不同「玩法」的人、強化城市文化魅力,同時善用金融工具托底,香港的旅遊發展便能向更廣闊、更深厚的層面拓展。那時候,無論是背著行囊徒步穿梭港九,還是坐在豪華遊艇盡享日落維港的璀璨,皆能成就「各適其適」的動人風景。

 

 

忠告: 借錢梗要還,咪俾錢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