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太離婚事件簿:離婚後的財務分配與借貸需求,如何保障自己?

 

在香港,多數人對「婚」與「離婚」都有一定標準想像:結婚是人生大事,背後往往牽涉深厚感情及共同財務規劃;而離婚也不再是以前「家醜不可外揚」的秘密,媒體與網絡世界中,每每有名人或話題人物情變,往往都會演變成社會上茶餘飯後的集體討論。近期鬧得熱哄哄的「何太離婚事件」,正正讓人重新省思在離婚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種種財務風險與借貸需求。雖然不少人對他們是否「炒作」各有看法,但這些事件確實引導我們更仔細去思考:假如哪天自己面臨離婚,會否同樣出現錢銀分配糾紛?又或者有沒有需要申請私人貸款、借錢應急?

在此,我們將透過「何太離婚事件」的表面熱議,引申至更廣泛的離婚財務議題:如何分配共同資產、了解雙方權益、預備日後生活成本,又該怎樣保持自身資金流動?萬一面對龐大開支或突發經濟需要,需唔需要考慮向銀行或財務公司借款?希望能藉著本文,讓讀者於面對離婚時,不會手足無措,並在財務層面得到更好的保障和準備。

「分得清」先可以「行得遠」:離婚與財務分工的緣起

香港社會向來對婚姻較為保守,即使處於高度都市化下,很多人仍抱著「家和萬事興」的觀念。可是一旦婚姻走到盡頭,種種埋藏已久的財務問題往往會急速浮現,包括:

· 共同銀行戶口的餘額如何分配?

· 物業登記在誰名下?應該如何處置?

· 之前同意的借貸安排是否需要重新協商?

· 子女撫養費、生活費由誰支付?

在「何太離婚事件」之中,網民最津津樂道的是「450萬積蓄去向」及雙方如何「直播」收入分成等細節。雖然我們或許不會出現在鏡頭前,但同樣會因離婚產生收入與支出分配、共用戶口拆分、物業產權處理等等問題。每一項行政細節若沒有事先做好「分得清」的準備,後續就可能衍生出連串糾紛。

無論何伯、還是何太 (Internet Nickname: 河馬),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對一般人而言,如果事件真正發生在自己身上,最基本的做法是及早尋求法律意見及專業理財建議,才可望在失去感情依託之外,仍然保住經濟穩定,確保日常開支、房貸及赡養責任可以順利承擔。

 

「錢」字上場:離婚後的共同資產分配與計算

1. 資產盤點:銀行戶口、股票、基金、保險

在離婚程序展開前,首要的工作是進行資產盤點。很多人結婚一段時間後,其實對家庭財產的掌握沒有十分清晰,尤其是若由一方掌管大部分資金或投資產品,另一方就很難得知實際金融配置。

建議至少要整理以下數項資產:

1. 銀行存款:包括港元與外幣帳戶,以防一方於離婚前私下提取或轉移資金。

2. 股票、基金、虛擬貨幣:若雙方共同投資,需要認定持有比例及投入資金來自誰。

3. 保險單:有些保險計劃的「受保人」與「保單持有人」並非同一人,如果日後離婚,該保單的續繳保費及受益人,更要重新審視。

4. 物業與車輛:產權資料需從土地註冊處或運輸署查冊。

5. 現金資產之外的其他資產:如珠寶、古董、藝術品等,一但涉及昂貴價值,也可能在離婚財產分配中成為糾紛焦點。

 

2. 債務檢討:信用卡數、按揭、貸款

婚姻期間,夫妻可能會一起管理繳費,如按揭供樓、信用卡簽賬、私人貸款、購車貸款等等。離婚時,必須評估現有債務金額及雙方是否就此負有法律責任。由于香港離婚判決會視乎誰是主要借款人,又或者誰承担更多經濟能力再作綜合判斷,但現實生活中若另一方不願共同償還,往往得花時間打官司。

有些情侶或夫妻在感情和諧時,會互相擔保或牽涉「連帶責任」的貸款,等到決裂時,才發現自己在法律上仍要背負債務。類似的爭論在「何太離婚事件」中也令人聯想到:萬一有錢銀瓜葛不清,最後誰要負責?

 

「講數」不易:離婚法律程序下的財務安排

1. 當事人協議:盡快定清楚分配方案

如果雙方尚能保持理性溝通,最直接的方法是先透過律師或調解協商,制定一份「離婚協議書」,將所有資產與負債分配白紙黑字列明,亦可包括子女撫養安排及撥款比例。如此一來,有助減少後續法律糾紛。

 

2. 法院判決:考慮多方條件

若雙方協調失敗,最終要交由法庭裁決。香港法庭對於離婚財務安排通常考慮數項因素:

· 婚姻長短:婚齡較長,則視為雙方對家庭作出同等貢獻。

· 個人經濟能力:包括工作收入、資產狀況、健康及負債水平等。

· 子女撫養需求:通常子女會成為重點照顧對象,撫養責任亦會影響財務分配。

法庭既要兼顧家庭責任,也要考慮公平原則。整個過程費時費錢,若非必要,不少人會盡力嘗試先行協商。

 

當生活成本「唔夠使」:借貸需求的考量

1. 暫時性財務空窗

離婚後,人際關係與心理壓力固然不小,但真正最直接的挑戰往往是「錢」:若一向家計由對方負責,或者聯名戶口的現金被凍結,你在離婚程序期間可能一時之間失去主要收入來源。支付租金、家庭開支、甚至是父母或子女的生活費,都可能陷入周轉困難。

 

2. 小心高利率陷阱

一旦經濟出現空窗期,不少人會考慮求助於私人貸款、信用卡貸款、甚至「補卡」以應急。但要提醒的是,若透過非正規金主或高息財務公司「虛報收入」借貸,很可能令自己負擔更大債務。而信用卡現金透支利率通常高企,稍不留神就累積巨額利息,故必須謹慎衡量。

 

3. 正規財務路線

如果非要借錢不可,應首選正規持牌銀行或財務公司,以便掌握清晰的成本和還款期。有些人會選擇「結餘轉戶」(balance transfer) 來暫時紓緩信用卡負債,而私人貸款 (Personal Loan) 亦可透過比價比較平台或客戶服務了解「月平息」、「實際年利率」等。僅管手續煩瑣,但保障性較高。若只想短期周轉,找銀行或有牌財務機構的「低息貸款」可作參考,需注意實際利率及其他費用。

 

4. 「何太事件」的啟示

在「何太離婚事件」中,當事人除了鬧哄哄的直播騷,亦牽涉到不同帳戶的資金分配,甚至談到往後「每一蚊都會入落何伯戶口」,自己「當白做」。這種情況讓我們思考:假若有一天,另一半「不再是另一半」,財務支柱頓時消失或逆轉,你會不會陷入急需資金周轉的窘況?或者需要幫前任還卡數,最終還要再借貸?

因此,面對離婚,不論是誰先提出,都應提早準備個人「財務安全網」,甚至開設自己的獨立戶口及應急基金。人生往往很難料,保留足夠安全墊,才不會在分手的同時,連基本生活保障都隨之破滅。

 

「唔好想得太簡單」:談談子女、日後醫療及其他長期負擔

1. 子女撫養責任

就算離婚,子女撫養費同樣是一筆長期支出,尤其在香港孩子的教育成本很高。如果此前一直由男方或女方主要負責,且雙方經濟地位相差大,那麼法庭一般會要求收入較高一方給出合理撫養費用。但實際上「合理」如何界定,往往眾說紛紜。

為免「誰出多、誰出少」吵個不休,建議可在協議中列明應承擔之教育費、興趣班、醫療保險等。就算父母已不再共同生活,子女仍然有權享有原有的照顧與資源。

 

2. 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

在香港,不少家庭是三代同堂,子女結婚後仍然與長輩同住,或需要負擔父母的醫療費用;離婚後,這方面的安排亦是困難所在。不管婚姻關係如何,長者的開支多半需要繼續承擔。如果你在婚姻期間常與另一半分擔父母的醫療及生活費,離婚後又該如何處理?若雙方無法達成協議,最後都會有機會鬧上法庭。另外,你自己年紀漸長,離婚後需要考慮醫療保險是否足夠,否則一旦年老病患,有沒有預留資金?

 

3. 長期貸款、保險與退休金

回到資產負債層面,如果你有長期按揭供樓或車貸,離婚後能否負擔整筆月供?又或者會否將物業轉名或干脆出售來結束糾紛?如上所述,也不要忘記已購買的保險計劃和強積金 (MPF) 受益人需要更新資料,以免死亡或意外時受益人仍是前度配偶。

 

「提升自我」:離婚後的理財重塑

1. 重新學習投資與理財

很多時候,已婚人士習慣把財務決定權交給一方,自己只負責掙錢或家庭事務。離婚後,必須開始學習如何管理銀行戶口、分析投資產品、制定開支預算。既然「二人世界」已成過去,就要學懂「自給自足」,尤其單親家庭,經濟壓力會更大。現時網上和社區都有不少免費或低成本的理財課程,可以考慮積極進修。

 

2. 收支平衡及預算法

失去配偶共擔資金,頭幾個月可能覺得財務壓力陡增。除了保存必要開支外,可將任何固定與可變動開支列表列出,參考「50/30/20」或其他理財法則,將收入劃分為:

· 50%:必需開支(租金、水電、子女費用)

· 30%:靈活開支(娛樂、購物)

· 20%:儲蓄或投資

雖然實際比例可以按個人情況調整,但有秩序的財務規劃,可以減低衝動開支及債務管理風險。

 

3. 建立應急基金

離婚足以讓人身心俱疲,倘再遇上突如其來的失業或健康問題,更雪上加霜。應考慮把每月收入的一部分存入儲蓄戶口作應急基金,最好能應付至少三至六個月的生活開支。同時,適度檢視自己的保險組合,保障意外、醫療和人壽風險,以免再度陷入缺錢、急借錢的險境。

 

「多走一步」:掌握財務資訊與合法途徑

1. 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離婚牽涉法律與經濟面,尤其分身家問題往往複雜。建議及早諮詢律師以及專業理財顧問或會計師,了解自己權益與合法要求,才不會手忙腳亂、白白損失資產。若財務壓力極大,需要貸款才可周轉,更應先弄清楚借貸條款及責任。

 

2. 正規機構 VS. 民間借貸

不少人在等離婚判決或遲遲未能取得合法財產分配時,可能會急需資金。如果確實需要借貨真金白銀,必須選擇正規機構,例如銀行或持牌財務公司,利率通常較透明,還款機制也較安全。盡可能避免「超高息」私人放貸,以免出現違約後慘遭追債甚至滋擾的事件。

 

3. 利用政府或NGO資源

香港有不少社福機構,為經濟有困難或離婚婦女(甚至男士)提供支援,包括法律諮詢、財務調解、短期津貼等。如果你的收入或儲蓄不足以讓你聘請昂貴的律師,或是需要專業心理支援,也可以尋求政府部門或非政府組織的援助,比如法律援助署(Legal Aid Department)等,紓緩法律費用負擔。

 

「從頭開始」:理想與現實之間

走到離婚這一步,感情上的傷害已難免,但生活還要繼續。若「何太離婚事件」只是網上炒作,那也不妨作為一面照妖鏡,提醒大家婚姻並非永遠,錢銀瓜葛也不會隨感情逝去而「自動清零」。最緊要是做好風險管理,避免在失去伴侶的同時,連財務都「一鋪清袋」。

透過檢視他人的經驗(無論真實還是炒作),反思自身婚姻與理財狀況,嘗試提前規劃「萬一真的分開,你能否獨立支撐?」:把資產做出透明劃分,保存個人財務「底線」;若有需要,可以預先諮詢貸款服務,看看是否可使用「結餘轉戶」紓緩信用卡負債,或選擇「免TU」等較靈活條款,但切勿盲目借貸。總之,不要因一時感性,令自己在離婚那刻陷入經濟崩潰。

 

「實用錦囊」:離婚財務規劃六大重點

1. 盡早盤點資產與負債:將共有與個人資產都深入了解,不要到要分的時候才手忙腳亂。

2. 雙方協議 > 法院判決:能私下談好,就避免走官司,節省時間與金錢。

3. 穩定收入流轉:離婚後建立獨立戶口和現金流,保證日常生活有資金來源。

4. 理性處理房產:若要賣樓或轉名,需謹慎計算稅費,以及按揭餘下金額。

5. 考慮子女與長者:不論二人分開與否,家中最需要照顧的人還是要受到合理經濟支援。

6. 財務風險控管:包括檢視保險、儲蓄、退休金配置;如有負債,需要盡早規劃還款方法。

 

「何太事件完結或未完結都好」:個人財務獨立最終重要

總結而言,離婚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輕鬆的過程,除了情感糾結外,更要面對現實的財務衝擊。縱使「何太離婚事件」的真相或許至今仍是「羅生門」,但他們的故事卻淡淡地提醒了我們:若日後真的發生「一拍兩散」,能讓自己不至於淪落到資金斷流、精神崩潰的地步,正正取決於你在婚姻存續時期(甚至婚前)有否為個人財務做好準備。

做得好,你就能逆風翻盤,重新出發;反之,就會像網絡新聞中的某些角色,一旦脫離另一半的支持,「每一蚊都唔知去咗邊」,日後生活也備受牽制。雖然我們都希望自己的感情關係長久穩固,但進入婚姻同時,也應保留一點危機意識,讓自己面對各種可能性時,不致於被迫用「最壞」的方法去借錢、拆數。

對於正苦惱於離婚後財務整理的香港人來說,也要記住,條路不會只有一條——不論你選擇自行協定、透過法院仲裁、還是向銀行或財務公司申請私人貸款、結餘轉戶,最終目標都在於保障自己與家人的基本生活,同時盡量減少負債壓力。唯有掌握資源、合法借貸渠道與理性規劃,才能真的「行得遠」!

 

《延伸自「何太離婚事件」的理財小提醒》

· 與配偶投資理財時,簽署任何文件要保留紀錄,避免財務責任過於模糊。

· 即使家中只有一方負責供樓,也應了解按揭進度與供款狀況,以防萬一。

· 遇到經濟有難關,可以試著先與銀行商討「重組貸款」或「結餘轉戶」,不要猶豫不決致使利息越滾越多。

· 與子女或家人之間也要做好財務規劃,清晰說明各自負擔比例,有時「講清楚,做好計劃」,反而能維持更和諧的關係。

 

文末小補充:關於貸款的運用

如果真係手頭緊迫,無論因為要「清卡數」或要應付突發急需,用「私人貸款計算機」先比較各間財務機構的「月平息」,看看哪裡的「低息貸款」實際年利率相對較低,記呀,還錢周期要按自己收入狀況選擇。此外,有些「財務公司」聲稱可以「24小時借錢」、「免息貸款」或「全程網上貸款免TU」即批,聽來方便,但一定要看清楚條款,千萬不要盲目簽約;一旦違約,罰息和手續費都可能比想像中更高。

就算急需資金,都建議先做「私人貸款利息計算」,視乎自己現金流情況,再考慮「結餘轉戶私人貸款」或「信用卡分期還款」,讓利息支出降到最少。若真係要「網貸」,也要選擇信譽良好的平台,以免墮入不法陷阱。總而言之,借貸只是權宜之計,更長遠的財務穩定來自健康的理財習慣和未雨綢繆的規劃。

 

 

忠告: 借錢梗要還,咪俾錢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