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牌跌價  白牌車夾擊 

 

的士牌價跌跌不休,白牌車強勢崛起:風雨飄搖下的香港的士牌,仲值唔值得博?

 

曾經,一個香港的士牌照,係唔少人心目中嘅「金蛋」,一牌在手,唔單止可以自己揸搵食,放租出去亦有穩定收入,牌價仲好似「只識上唔識落」,高峰期一個市區的士牌(紅的)曾經炒到七百幾萬,真係威過「威士忌」。不過,花無百日紅,呢幾年香港的士牌價就好似坐咗過山車咁,仲要係向下俯衝嗰隻,跌到唔少「牌主」叫苦連天,有啲甚至呻「棺材本都蝕埋」。另一邊廂,「白牌車」例如Uber就愈做愈旺,搞到傳統的士行業雪上加霜。究竟,今時今日,個的士牌仲係咪一項值得投資嘅資產?定係已經變成燙手山芋?

「金漆招牌」褪色時:點解的士牌價插水式下跌?

的士牌價由天堂跌落地獄,唔係單一原因造成,而係多個「利淡因素」疊加嘅結果。

 

1. 「白牌車」兵臨城下,搶灘登陸:

以前搭的士,一係街邊截,一係打電話去call台。但自從智能手機普及,網約車平台(好似大家熟悉嘅Uber)橫空出世,就徹底改變咗唔少人嘅出行習慣。篤幾下手機,就可以叫到車,明碼實價(大部分時間啦),仲可以揀車款,有啲服務質素甚至好過部分的士司機,自然吸走咗唔少客源。的士大哥們最直接嘅感受就係「生意難做咗」,客少咗,收入跌,牌價又點會唔受影響?

 

2. 經濟麻麻,荷包緊縮影響出行意欲:

呢幾年香港經濟環境唔係咁好,疫情打擊、環球加息、本地消費意欲疲弱,樣樣都影響緊市民嘅消費模式。當大家都要「勒緊褲頭」嘅時候,非必要嘅開支自然會減少,搭的士呢啲相對「奢侈」嘅出行方式,需求自然會下降。以前遊客多,機場程、酒店程接到手軟,而家遊客數量都未完全恢復返以前水平,對的士生意都有唔少影響。

 

3. 營運成本「三高」,司機「壓力山大」:

油價、保險費、維修保養費用,呢啲營運成本就好似「三座大山」咁壓喺的士司機同車主身上。特別係的士保險費,近年加幅驚人,有業界人士話三保閒閒地都要幾萬蚊一年,部分高風險司機什至更貴或者買唔到。成本不斷升,但車費加幅就追唔上,司機收入自然被蠶食,連帶影響咗的士牌嘅租金回報,投資吸引力大減。

 

4. 「供樓會」變「供牌會」,加息周期添煩惱:

以前低息環境,唔少人會考慮向銀行或「財務公司」借錢做按揭買的士牌,當係一種投資收租。但隨住美國聯儲局持續加息,香港銀行嘅最優惠利率(P)亦跟住上調,意味住供的士牌嘅利息支出大增。每個月嘅供款多咗,但租金收入可能不升反跌,一來一回,回報率就更低,甚至可能出現負現金流。有啲頂唔順嘅牌主,可能焗住要蝕讓離場,進一步推低牌價。若然涉及較高成數嘅貸款,甚至有機會變成負資產。

 

5. 行業形象與服務質素: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坦白講,唔係所有的士司機都係模範,間唔中總會聽到有啲「害群之馬」嘅負面新聞,例如兜路、濫收車資、態度惡劣、揀客等等,呢啲行為嚴重損害咗成個行業嘅形象。當乘客有其他選擇(例如白牌車)嘅時候,自然會「用腳投票」。行業如果唔能夠提升整體服務質素,例如普及電子支付、改善車廂潔淨度、提升司機專業操守等,就好難喺激烈嘅競爭中留住客人。

 

6. 政策未明朗,前景添陰霾:

對於網約白牌車,政府嘅取態一直比較審慎,雖然話會研究規管,但具體方案遲遲未出台。市場最怕就係「唔確定性」。如果將來白牌車全面合法化,而且門檻唔高,對的士牌價嘅衝擊可想而知。相反,如果政府大力打擊非法白牌車,或者對的士行業推出有力嘅扶持政策,就可能對牌價有正面影響。但喺一切塵埃落定之前,呢份「唔知」已經夠嚇走唔少潛在投資者。甚至有業界人士擔心,的士牌會唔會步小巴牌後塵,牌價一瀉千里。

 

「新丁」挑機「老行尊」:白牌車真係咁無敵?

白牌車嘅出現,確實為乘客帶嚟更多選擇,方便快捷嘅預約體驗、部分平台嘅價格透明度、多元化嘅車輛選擇,都係佢哋嘅優勢。不過,白牌車亦唔係完美。

· 合法性存疑:喺現行法例下,大部分提供網約服務嘅私家車如果冇出租汽車許可證,就屬於非法載客取酬,乘客嘅保障(尤其係保險方面)可能不足。

· 司機質素參差:雖然平台會有審核機制,但司機背景、駕駛紀錄等未必完全可靠。

· 動態定價嚇親人:繁忙時間、惡劣天氣,「動態加價」可以令車費貴到「嘩嘩聲」。

· 規管真空:缺乏特定行業規管,一旦出事,追究責任可能更複雜。

的士作為受規管嘅公共交通工具,始終有其存在價值,例如「梗有一架喺左近」嘅隨街截車方便性、特定禁區上落客權、司機普遍熟悉路面情況等。問題係,點樣喺新時代發揮自身優勢,同時彌補不足。

 

跌到「見底」未?博反彈定係繼續「尋底」?

見到牌價由七百幾萬跌到近期二百幾萬(市區牌),跌幅超過六成,好自然會有人心郁郁諗:「係咪跌夠,可以撈底博反彈呢?」呢個問題,真係「天曉得」。我哋可以嘗試從幾個角度分析:

 

潛在「值博率」嘅考慮因素(樂觀啲睇):

1. 「超賣」可能性:任何資產價格,當恐慌情緒蔓延時,都有可能出現「超賣」,即係跌幅大過佢應有嘅基本因素。如果市場情緒能夠穩定落嚟,或者出現一啲利好消息(例如政府對行業嘅實質支持),牌價或者有技術性反彈空間。

2. 政府出手干預?:的士行業始終涉及大量從業員生計同埋公共交通服務。如果情況持續惡化,政府會唔會推出更大力度嘅措施,例如更嚴厲打擊非法白牌車、資助的士業界升級轉型、甚至研究回購部分牌照(雖然機會微乎其微)?呢啲都係未知數,但亦係部分人「博一博」嘅期望。

3. 供應始終有限:香港政府自1994年起就停發新的士牌照。只要呢個政策不變,牌照嘅稀缺性就仍然存在。當經濟真正復甦,出行需求增加,而供應又冇變,理論上對牌價有支持作用。

4. 行業自救見曙光?:面對壓力,的士業界亦開始有啲聲音話要改革,例如引入車隊管理模式、提升服務質素、推動電子支付等。如果能夠成功轉型,提升競爭力,或者可以挽回部分失地。

 

唔應該掂嘅理由(現實啲睇):

1. 結構性轉變非周期性調整:白牌車嘅崛起,唔單止係搶生意咁簡單,而係科技發展帶嚟嘅出行模式根本性改變。就好似數碼相機取代菲林相機咁,呢種趨勢未必可以單靠「捱過」經濟周期就能逆轉。消費者用車習慣已經改變,返唔到轉頭。

2. 「白牌車」可能走向規範化,而非消失:放眼全球,唔少地方都係由最初禁止網約車,到後來逐步將其納入規管。如果香港將來都係行呢條路,即使有規管,亦意味住的士行業要長期面對一個合法嘅競爭對手,市場份額被蠶食似乎在所難免。

3. 自動駕駛技術嘅遠期陰影:雖然聽落好似好遙遠,但全球各地都喺度發展緊無人駕駛技術。有AI(例如DeepSeek)預測,到2040年左右,香港市區可能逐步開放無人駕駛的士,長遠嚟講,傳統的士司機嘅角色甚至會被取代,到時的士牌嘅價值可能只剩下「懷舊觀光」嘅象徵意義,牌價可能跌至十幾廿萬。呢個係一個需要考慮嘅「超長線」風險。

4. 高昂「入場費」與不明朗回報:即使牌價已經跌咗好多,但二百幾萬對一般投資者嚟講依然係一筆唔細嘅數目。加上保險、維修等開支,如果你打算買牌放租,現時嘅租金回報率未必吸引。如果係借錢或者透過財務公司做Personal Loan去投資,就要更仔細計算利息支出同潛在風險,確保月平息實際年利率唔會令你負擔過重。

5. 流動性風險高:喺跌市當中,想賣出的士牌套現可能唔係咁容易,成交疏落,可能要大幅劈價先有承接。資金一旦投入,短期內可能「鎖死」。

6. 替代投資選擇眾多:今時今日,市場上有好多唔同類型嘅投資工具,股票、債券、基金、房地產(雖然樓市都面對挑戰),甚至一啲新興嘅數碼資產。係咪一定要將資金投入一個前景未明、爭議不斷嘅的士牌市場?

 

投資前的「靈魂拷問」:呢幾條問題要諗清諗楚

如果你真係「膽粗粗」想喺呢個時候入市的士牌,不妨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 你嘅風險承受能力有幾高? 你瞓唔瞓得著如果牌價再跌多兩三成?

· 你嘅投資目標係乜? 短炒博反彈?長線收租?定係純粹想自己揸?唔同目標,策略都唔同。

· 你嘅「彈藥」夠唔夠? 呢筆錢係咪閒錢?定係你嘅「養老金」、「仔女讀書錢」?如果需要借錢投資,你有無做好壓力測試,確保還款能力?例如使用私人貸款計算機評估每月供款。

· 你對香港經濟同的士行業前景點睇? 你信唔信香港經濟會V型反彈?你信唔信的士行業可以成功改革?

· 你做足功課未? 除咗聽人講,你有冇深入研究過相關數據、政策、行業動態?

 

Reloan小結:風高浪急,審慎行船萬年

總括嚟講,香港的士牌照市場正經歷緊一場前所未有嘅大風暴。昔日「印鈔機」嘅光環不再,取而代之嘅係對前景嘅迷惘同憂慮。

對於大部分普通投資者嚟講,現階段投資的士牌,風險確實非常高。牌價雖然低咗,但「低處未算低」嘅可能性依然存在。白牌車嘅挑戰、行業自身嘅問題、加上長遠科技發展(如自動駕駛)嘅潛在衝擊,都令的士牌嘅前景充滿變數。

投資從來都冇「必賺」嘅保證。與其「盲摸摸」咁衝入一個自己唔熟悉、風險又高嘅市場,不如先做好資料搜集,客觀評估自身嘅財務狀況同風險承受能力。如果你本身已經持有牌照,並且因為牌價下跌而導致資金周轉困難,或者按揭供款壓力大增,可以考慮諮詢專業意見,例如尋求財務公司協助,了解有無合適嘅結餘轉戶方案,或者其他低息貸款選擇,以減輕即時嘅財務壓力,避免影響信貸紀錄(TU)。不過,任何借錢決定都必須謹慎,切勿「為借而借」。

至於的士牌「仲值唔值得博」?答案可能因人而異,亦好大程度取決於你對未來嘅判斷。但喺呢個風雨飄搖嘅時刻,保持理性,管理好風險,似乎比勇往直前更為重要。或者,正如部分網民所言,現階段「食花生」睇定啲,可能係更明智嘅選擇。市場上總有其他機會,唔需要為咗一棵樹而放棄整個森林。

 

 

忠告: 借錢梗要還,咪俾錢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