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院落幕,時代轉角:從香港戲院結業潮看經濟變革的深層啟示
「又一間!」這或許是近年來香港市民對戲院新聞最常有的反應。從2021年UA院線戲劇性地「一夜消失」,到近期陪伴港人半世紀的尖沙咀海運戲院傳出6月光榮落幕的消息,再加上港島區康怡戲院的黯然離場,一幕幕熟悉的風景線正在我城地圖上逐漸褪色。這股戲院結業潮,絕非單一事件的偶然,而是香港經濟結構在多重壓力下,正經歷一場深刻轉型的明顯表徵。它像一面稜鏡,折射出高昂租金的持續壓力、疫情後消費模式的劇變、串流影音平台的強勢崛起、「特種兵式」旅遊的消費降級,以及城市空間再利用等多股力量交織下的複雜圖像。戲院的「熄燈」,不單是文化載體的失落,更是香港經濟轉型裂縫中,透出的一縷值得深思的警示之光。
光影黯淡:倒數的銀幕,誰是推手?
要理解這場結業潮,我們不妨先拉出一條時間線。UA Cinemas在2021年3月閃電清盤,旗下多間影院即日停運,無疑是這場風暴的序章,當時市場一片嘩然,「震驚」二字不足以形容業界及市民的感受。緊隨其後,疫情反覆,政府的防疫措施多次勒令戲院等表列處所長時間「拉閘」,令本已受串流衝擊的戲院現金流雪上加霜。即使重開,入座率限制、市民外出意欲下降,都令戲院經營舉步維艱。
到了2024年,結業消息更是此起彼伏。Cinema City位於啟德AIRSIDE、旺角朗豪坊的據點,以及九龍灣展貿E-Max的星影匯相繼退場;百老匯院線接手前身亦是結業戲院的Gala Cinema;MCL旗下海怡戲院、歷史悠久的九龍城影藝戲院亦難逃厄運。踏入2025年,除了已成定局的康怡戲院和海運戲院,其他小型或獨立戲院的經營壓力亦不言而喻。短短數年間,近二十間銀幕「熄燈」,大多位於黃金地段的大型商場或交通樞紐,這些地點曾是戲院的「兵家必爭之地」,如今卻反映出業主更傾向將空間分拆予坪效更高、更能帶動即時消費的零售或餐飲品牌。戲院,似乎已不再是商場的「鎮場之寶」。
票房回暖?杯水車薪難敵「租魔」
有趣的是,在這片愁雲慘霧中,偶爾亦有曙光乍現。例如2024年,港產片《九龍城寨之圍城》及《破・地獄》雙雙打破票房紀錄,前者更在內地市場取得佳績,為本地電影業打下一支強心針。這證明了香港觀眾對優質本土製作的熱情仍在,亦顯示香港電影的創作力量並未枯竭。然而,個別電影的成功,對整體院線經營環境的改善,作用恐怕有限。
據香港票房有限公司數據,2024年全年總票房雖有幾部猛片支撐,但整體數字仍未回到疫情前的高峰,甚至有報導指創下13年新低。同期,本地影片市佔率雖有顯著提升,但「爆谷汽水」等附加收入、廣告收益,卻因人流減少及消費審慎而大幅萎縮。戲院營運成本中,最大的開支往往是「租金」。香港的舖租冠絕全球,戲院佔地面積大,租金壓力自然沉重。有業內人士透露,租金支出佔票房收入比例超過25%已是常態,遠高於國際間約13%的平均水平。即使近年零售市道疲弱,商舖租金有下調壓力,但對戲院而言,減幅往往追不上票房的跌幅。地產的「遊戲規則」,始終是懸在戲院頭上的一把刀。
三重夾擊:疫後遺症、串流巨浪與「特種兵」迷思
除了「租魔」這頭號大敵,戲院還面臨至少三方面的結構性衝擊:
1. 疫情的深遠影響:2020至2022年間,戲院多次被強制停業,累計超過170天。這種斷斷續續的「零收入」狀態,對現金流造成了「永久性損害」。更重要的是,疫情改變了市民的消閒習慣,長時間居家促使大眾更習慣在家中尋找娛樂,對「出街睇戲」的必要性重新評估。
2. 串流平台的蠶食:疫情期間,Netflix、Disney+ 等國際串流平台,以及本地的Now E等服務訂戶數量激增。這些平台以海量內容、便捷觀看模式(手機、平板、智能電視隨時點播)、相對低廉的月費,成功俘虜了大量觀眾。不少中產家庭更投資升級家庭影音設備,打造「私人影院」。以前需要等待數月才能在影碟或收費電視看到的電影,如今可能在戲院落畫後短時間內便登陸串流。這種「時間差」的縮短,大大削弱了戲院的獨家吸引力。市場研究亦指出,香港娛樂及媒體行業的增速已明顯放緩。
3. 旅客消費模式轉變:2024年,內地訪港旅客數字雖已逐步回升,但消費模式卻出現顯著變化。所謂「特種兵式旅遊」,即「快閃打卡、輕消費」成為主流,過夜旅客比例下降,人均消費額亦不如以往。這種「旺丁不旺財」的現象,對依賴旅客帶動整體零售氣氛的商場,以及戲院的非票務收入(如餐飲、周邊商品),都帶來負面影響。夜經濟的提振,對戲院而言似乎亦未見顯著成效。
空間的嬗變:銀幕之後,誰主浮沉?
當戲院撤出黃金地段後,這些空間何去何從?觀察所見,不少被改造成了所謂的「體驗式零售店」、醫學美容中心、運動概念店,或是近年大熱的潮玩手辦專門店。例如,九龍灣展貿E-Max的星影匯原址,將納入整個九展的重建計劃;旺角朗豪坊Cinema City結業後,則由百老匯院線接手並升級為Gala Cinema,強化了IMAX、4DX及餐飲體驗。這些轉變,清晰地反映了業主及市場更偏好「高坪效、高互動性、高新鮮感」的業態。
特區政府近年亦積極推動「夜繽紛」等活動,並提出活化部分舊區,當中或有機會將一些舊戲院空間轉型,引入電競比賽、小型現場音樂表演 (Live House)、藝術共享空間等,嘗試為商場及地區注入新活力,並延長市民的逗留時間。這無疑為戲院的「剩餘價值」提供了一些想像空間。
結業潮下的深層經濟啟示:轉型路上的陣痛與曙光
戲院的結業潮,遠不止於一個行業的興衰,它更深刻地揭示了香港經濟結構正處於轉型期:
1. 從「磚頭經濟」到「內容為王」:過去香港經濟很大程度由地產及零售驅動,商場依賴人流,戲院是重要的「引流器」。如今,數碼內容的價值日益凸顯。2025年度的財政預算案中,預留了相當資源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強調「IP化」(知識產權化),意圖將票房的一次性風險,轉化為可持續複製的授權及周邊收入。這顯示政策層面已意識到,內容的創造與營運,比單純提供播放場地更具長遠價值。
2. 資本流向的轉變:有大型影視娛樂集團如阿里影業、優酷等,計劃未來數年在港投入巨資設立第二總部,重點發展內容製作。這反映資本市場更看好香港作為影視內容創作基地的潛力,而非傳統的院線放映業務。資金「南下」更多是投向產業鏈上游。
3. 政策導向的調整:施政報告中提出打造香港成為「國際演藝之都」,並計劃簡化相關牌照申請程序,以吸引更多國際級及本地的跨媒介演藝節目落戶香港。這意味著,戲院若能轉型為多功能演藝場地,或許能迎合政策發展方向,找到新的生存空間。
行業自救與政策扶持:微光何處覓?
面對困境,業界與政府並非坐以待斃。一些可行的「止血」或轉型方案正在醞釀或推行中:
· 「一院多用」的牌照鬆綁:有立法會議員建議,容許戲院在現有牌照基礎上,放映演唱會直播、電競賽事、大型體育盛事,甚至舉辦小型講座或發布會,以增加非電影時段的場地使用率及收入來源。政府相關部門正研究放寬場地用途限制的可行性。
· 硬件升級與稅務誘因:電影發展基金已將戲院升級至4K激光投影、沉浸式音響系統等納入資助範圍,期望透過提升觀影體驗,支持戲院維持票價競爭力,甚至吸引追求高品質影音效果的觀眾。稅務方面,能否有針對性的寬減,亦是業界的期望。
· 擁抱大灣區市場:已有本地院線如百老匯,積極與珠海等大灣區城市企業簽訂合作備忘錄,嘗試探索「雙城同步上映」、共享宣傳資源、聯合開發廣告客戶等模式,以大灣區更廣闊的市場腹地,來分攤單一城市市場的經營風險。
個人財務的「時代轉角」:變局中的應對智慧
戲院的落幕,影響的不僅是影迷和從業員。它所折射的經濟轉型,對每一個香港市民的荷包和財務規劃,都可能帶來間接或直接的影響。當傳統行業式微,新興行業崛起,就業市場的結構隨之改變,部分打工仔或需面對轉行、再培訓的挑戰,短期內收入或會不穩定。而中小企老闆,特別是依賴舊有商業模式的,經營壓力更是首當其衝。
在這樣的經濟轉角位,保持個人財務的穩健和靈活性至關重要。這時候,妥善的財務規劃更顯重要。例如,若不幸遇上短期資金周轉困難,需要「借錢」應急,市面上有不同的「財務公司」提供各類「P Loan」(Personal Loan)產品。重要的是,要仔細比較不同「貸款」計劃的條款,特別是「月平息」與「實際年利率」的差異,善用「私人貸款計算機」計算清楚總還款額和利息支出。
對於身負多項卡數的朋友,利疊利之下,「清卡數」的壓力可能十分沉重。這時候,考慮「結餘轉戶」計劃,將高息卡數整合為一筆過「低息貸款」,或能有效減輕每月還款負擔,避免債務雪球越滾越大。現時不少「財務」機構更提供「網貸」服務,標榜「全程網上貸款免TU」、「24小時借錢」、「網上貸款即批」等便利性,申請「即批貸款」看似輕易,但消費者更應保持審慎,清楚了解「免TU」背後的條款及利率可能較高的風險。即使是「銀行借錢」,也需要貨比三家。有些機構提供「免息分期」或「免息貸款」作招徠,但務必細閱合約細節,了解是否有其他隱藏收費。總之,在尋求「香港貸款」服務,解決「卡數」問題或作「結餘轉戶私人貸款」時,做足功課,選擇正規可靠的「財務公司」或銀行,才是明智之舉。而「私人貸款利息計算」的透明度,亦是衡量貸款產品好壞的重要指標。
銀幕暗下之後,是結束還是開始?
香港戲院的結業潮,是市場經濟優勝劣汰的自然現象,也是城市發展進程中,舊事物被新潮流取代的必然。然而,每一次「落幕」,都應被視為一次深刻反思的契機。它迫使我們思考,香港的核心競爭力何在?我們的城市空間應如何規劃才能更具活力和效益?我們的文化政策如何才能真正扶持創意產業,而非僅僅是「錦上添花」?
如果我們能從戲院的困境中,吸取經濟結構調整的教訓,積極擁抱數碼化、體驗式經濟,並以更宏闊的視野(如粵港澳大灣區的龐大市場)來規劃未來,那麼,今天銀幕的黯淡,或許能孕育出明天更多元、更璀璨的光影。戲院的實體空間,若能成功轉型為演藝、電競、多媒體互動乃至元宇宙體驗的場域,它們的生命力便能以另一種形式得以延續。
反之,如果我們依然故我,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租金高昂、產業單一等結構性問題,那麼戲院的消失,恐怕只是下一波實體經濟困境的「前菜」。留給這座城市的,除了集體回憶的碎片,可能就只有更多被地產巨輪輾過的「過客」,以及在拆卸工地上投射出的,那一片片關於昔日繁華的蒼白倒影。時代的轉角處,挑戰與機遇並存,香港的下一幕,需要智慧與勇氣共同譜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