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餸飯經濟學】深度拆解雙餸飯爆紅之謎:香港人爭食背後,是貧窮還是智慧?


 

一盒飯,一個江湖

「晏晝食咩?」呢個問題,曾經係香港打工仔每日都要面對嘅靈魂拷問。但唔知由幾時開始,答案變得驚人地一致。無論你身處中環嘅甲級寫字樓樓下,定係觀塘工業區嘅橫街窄巷,總會見到一條雷打不動嘅人龍。龍頭嘅終點,唔係米芝蓮星級食府,亦唔係過江龍拉麵店,而係一間燈火通明、幾十個不鏽鋼盤一字排開、鑊氣蒸騰嘅——兩餸飯專門店。

阿姐(或阿哥)手起勺落,三扒兩撥之間,一個「靚仔」打底,再鋪上兩大勺你用手指篤嘅餸菜,由落單到畀錢走人,快過你喺App Store更新一個App。三十零四十蚊,有肉有菜有飯,熱辣辣,份量十足。呢種曾經被標籤為「地盤佬飯」、「窮人恩物」嘅飯盒,喺短短幾年間,好似病毒式咁蔓延全港,進化成一種跨越階層、年齡、職業嘅「全民運動」。

Facebook上面,「香港兩餸飯關注組」成員人數好似股票升市咁暴漲,每日都有人圖文並茂分享「戰報」:邊間啲咕嚕肉脆漿夠薄、邊間嘅蒸魚滑過BB肌膚、邊間嘅阿姐係「慈善家」手勢特別鬆……兩餸飯,已經唔單純係醫肚嘅選擇,佢變成咗一種文化現象、一種生活智慧,甚至係一個衡量我哋荷包深淺嘅「民間經濟指數」。

究竟,點解兩餸飯會喺呢個時間點爆發式咁崛起?係咪真係純粹一個「窮」字可以概括?定係背後仲有更深層次嘅社會結構、消費心理同埋商業模式嘅變革?今日,我哋就由一個財經博主嘅角度,同大家一齊拆解呢個現象,睇穿呢盒飯背後嘅香港眾生相。
Reloan, 雙餸飯, 兩餸飯, 香港經濟, 消費降級, 窮人恩物, 打工仔, 午餐, 權發小廚, 香港兩餸飯關注組, 財務公司, Reloan借錢, 結餘轉戶, 私人貸款, P Loan, 卡數

第一章:荷包嘅無聲吶喊——「窮」係最誠實嘅身體反應

我哋唔使兜圈,要分析兩餸飯嘅崛起,最直接、最赤裸嘅原因,就係錢。香港人,真係越嚟越「手緊」。呢個「緊」唔係主觀感覺,而係由一連串客觀經濟數據同埋生活成本堆砌而成嘅殘酷現實。

萬物皆漲,唯獨人工唔漲嘅「滯脹感」

大家不妨打開自己嘅手機App,睇下過去一年嘅電子支付紀錄。港鐵加咗價、兩電加咗價、煤氣加咗價,你去街市買條魚、買斤菜,價錢都唔同晒。根據政府統計處嘅數據,香港嘅綜合消費物價指數(CPI)持續攀升,通脹壓力實實在在咁轉嫁到每個市民身上。

但另一邊廂,我哋份糧呢?對於大部分打工仔嚟講,尤其係基層同埋所謂嘅「夾心階層」,薪酬增長速度遠遠追唔上通脹。經濟學上有所謂嘅「實質工資增長」,即係你名義上加咗人工,但扣除通脹之後,你實際嘅購買力可能不升反跌。當你發現上年辛辛苦苦傾返嚟嗰3%加薪,連搭車食飯都cover唔到嘅時候,你就明白咩叫「明升暗降」。

呢種情況,加劇咗香港嘅「M型社會」結構。富者越富,佢哋嘅資產增值遠超通脹;但中下階層嘅人,就被慢慢擠壓,生活水平不斷下降。以前,一個月入三、四萬嘅中產,可以輕鬆日日食$70-80嘅lunch set,週末去fine dining。而家?佢哋可能都要「計過度過」。當一個社會大部分人嘅可支配收入減少,消費降級就係必然結果。

一條簡單數學題:兩餸飯究竟慳幾多?

我哋做個簡單數學題。假設一個普通文員小陳,佢每日嘅午餐預算係$70。

· 舊有模式:

o 茶餐廳A餐/B餐連凍飲:約 $60 - $65

o 日式餐廳一個拉麵/定食:約 $80 - $100

o 快餐店一個套餐:約 $45 - $55

o 平均每日午餐開支:$65

· 兩餸飯模式:

o 三餸飯(份量通常比兩餸更抵)連湯/飲品:約 $40 - $45

o 平均每日午餐開支:$42

一個月嘅差距:($65 - $42)x 22個工作日 = $506
一年嘅差距:$506x1月 = $6,072

一年慳六千幾蚊!呢筆錢,可以係一部新手機嘅首期、一張去東南亞嘅來回機票、或者係你股票戶口溝貨嘅彈藥。對於一個月搵萬零兩萬蚊嘅人嚟講,呢筆錢絕對唔係小數目。對於月入更高但要供樓養家嘅中產嚟講,呢種「蚊髀肉」積少成多,都係一種實在嘅財務管理策略。

後疫情時代嘅「疤痕效應」

過去幾年嘅疫情,對香港經濟造成咗結構性嘅重創。旅遊業、零售業、飲食業首當其衝,好多人經歷過裁員、減薪、放無薪假。呢種集體嘅經濟創傷,會喺市民心中留低「疤痕效應」。就好似大病初癒嘅人,會更加注重養生一樣,經歷過經濟寒冬嘅市民,即使市道好轉,佢哋嘅消費行為都會變得更加謹慎同保守。

「慳得一蚊得一蚊」嘅心態,已經深深烙印喺好多人嘅DNA入面。大家對未來嘅不確定性感到憂慮,儲蓄意願提高,非必要開支被大幅削減。午餐,作為每日最大嘅必需性開支之一,自然成為「開刀」嘅首要目標。兩餸飯以其無可匹敵嘅性價比,完美迎合咗呢種後疫情時代嘅集體避險心態。

所以,當你見到一個著住西裝、拎住名牌公事包嘅中環人,面不改容咁喺兩餸飯店排隊,唔好驚訝。佢可能唔係窮,而係經歷過風浪之後,學識咗咩叫「精明消費」。喺呢個層面上,食兩餸飯,係一種極其理性嘅財務決策。

 

第二章:效率至上——為香港人度身訂造嘅「快靚正」

如果話「窮」係將人推向兩餸飯嘅主要推力,咁「快」就係將人拉住唔放嘅強大引力。香港,係一個以「秒」為單位運轉嘅城市。喺呢個「時間就係金錢」嘅地方,任何能夠節省時間嘅事物,都有巨大嘅商業價值。

打工仔嘅「午飯一小時戰爭」

大部分香港打工仔嘅午飯時間,只有短短一個鐘。呢個鐘頭,唔係由你坐低開始計,而係由你離開office嗰一刻開始計。我哋拆解下呢個鐘頭嘅時間分配:

· 搵食 + 等�� + 等位:10-15分鐘(繁忙時間可能更長)

· 等落單 + 等上菜:10-15分鐘

· 真正食飯時間:15-20分鐘(狼吞虎嚥)

· 埋單 + 行返公司:10分鐘

睇到未?一個鐘嘅lunch hour,真正放入口嘅時間可能得十五分鐘。其他時間,全部消耗喺等待同移動之中。呢種體驗,充滿焦慮同壓力。

而兩餸飯呢?佢將整個流程極致簡化:

· 排隊 + 揀餸:2-5分鐘(就算排長龍,因為流水式作業,隊伍去得好快)

· 畀錢 + 拎飯盒:1分鐘

· 總耗時:通常唔超過10分鐘

買完個飯盒,你就有成50分鐘嘅「自由時間」。你可以搵個公園坐低慢慢食,可以返公司一路食一路睇片,甚至可以食快啲,然後用剩低嘅時間去銀行搞啲嘢、去便利店交費,或者趴喺枱面小睡片刻。

兩餸飯畀你嘅,唔單止係一餐飯,而係對午飯時間嘅「絕對掌控權」。喺一個所有嘢都身不由己嘅工作環境裡面,呢種掌控感,係一種奢侈嘅心理慰藉。

解決「選擇困難症」嘅視覺化菜單

現代人每日要面對海量嘅資訊同決策,由朝早揀著咩衫,到公司處理各種email同會議,大腦一直處於超負荷運轉狀態。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決策疲勞」,指嘅係一個人做嘅決策越多,後續決策嘅質量就越差。

午飯時間,正正係決策疲勞嘅高發期。當你拖住疲憊嘅身軀,望住茶餐廳本好似字典咁厚嘅餐牌,上面寫滿「黑椒汁」、「沙嗲汁」、「瑞士汁」、「常餐」、「特餐」,你個腦真係會當機。

兩餸飯就高明得多。佢用嘅係最原始、最直觀嘅方法——「眼見為實」。幾十個不鏽鋼盤一字排開,紅燒排骨嘅醬汁濃唔濃、西蘭花炒帶子嘅西蘭花夠唔夠綠、粟米魚塊嘅魚塊有幾大舊,全部一目了然。你唔使靠文字去想像,直接用眼睛掃描,邊樣餸睇起嚟最開胃,就用手指篤。呢個過程,將一個複雜嘅認知決策,簡化成一個簡單嘅視覺配對。大大降低咗大腦嘅能耗,對於精神已經被掏空嘅打工仔嚟講,呢種「無腦式」點餐體驗,實在太治癒。

 

第三章:性價比嘅極致追求——「抵食」唔只係平,仲係一種智慧

如果話兩餸飯只係平,咁佢同特價麵包、杯麵冇分別。兩餸飯能夠跑出,關鍵詞係「抵食」。廣東話嘅「抵」,係一個好有智慧嘅字,佢唔單止係價錢平(Cheap),而係包含咗「價值超越價格」(Value for Money)嘅意思。

「有飯有餸」嘅正餐儀式感

喺華人嘅飲食文化入面,「一飯幾餸」先係一餐「正餐」嘅標準格式。飯,提供主要嘅碳水化合物同飽足感;餸,提供蛋白質、脂肪、纖維同埋最重要嘅——味道。

相比起三文治、沙律或者一碗麵,兩餸飯畀到人一種食緊「proper meal」嘅感覺。即使你係喺公園嘅長凳上食,但飯盒一打開,有飯、有肉、有菜,呢種組合本身就帶嚟一種心理上嘅滿足感同「儀式感」。佢話畀你聽:「我唔係喺度『捱』,我係喺度正正常常咁食一餐飯。」對於好多體力勞動者或者係食量比較大嘅人嚟講,嗰碗堆到好似山咁高嘅白飯,更加係生命之源。

「自助餐式」嘅選擇自由

傳統快餐,你嘅選擇好有限。A餐就係A餐,想將餐肉轉炒蛋?對唔住,冇得轉。但兩餸飯唔同,佢本質上係一個「微型自助餐」。眼前有二、三十款餸任君選擇,你可以實現好多天馬行空嘅配搭:今日想食得清淡啲,可以揀「蒸水蛋+炒時蔬」;聽日想放縱一下,可以揀「炸雞脾+麻婆豆腐」;甚至你可以挑戰味蕾極限,揀「咕嚕肉+咖喱魚蛋」。

呢種高度嘅個人化選擇權,滿足咗現代人追求自主嘅心理。你唔再係被動接受餐廳畀你嘅嘢,而係主動去砌一個屬於你自己嘅午餐。對於控制唔到自己人工、控制唔到老闆幾時發脾氣嘅打工仔嚟講,每日中午可以100%控制自己食咩餸,呢種「權力感」係微小但確實嘅快樂。

 

第四章:商業模式嘅勝利——低門檻、高周轉嘅「印鈔機」?

有需求,自然有供應。兩餸飯店之所以能夠「總有一間喺左近」,係因為佢嘅商業模式,喺當前嘅營商環境下,具備極強嘅競爭力同可複製性。

低門檻、易複製

開一間傳統茶餐廳,你需要聘請經驗豐富嘅大廚、水吧師傅、樓面。廚房設備複雜,牌照申請繁瑣。但兩餸飯店嘅模式相對簡單:

· 廚師團隊: 唔需要個個都係大師傅。可以係一個核心團隊喺中央廚房或者店內後廚,批量製作幾十款餸菜。好多餸菜嘅烹調方法可以標準化,對個人技術嘅依賴較低。

· 前線員工: 主要係負責「勺餸」同收錢嘅阿姐阿哥,培訓時間短,好快可以上手。

· 裝修簡單: 唔需要豪華裝修,甚至唔需要太多座位,只需要一個光猛嘅食物陳列區同收銀處。

呢種「輕資產」、易於標準化嘅模式,令到好多小本經營者,甚至係一啲由其他餐飲業態轉型嘅老闆,例如由酒樓轉戰兩餸飯嘅「權發小廚」,都好容易入場,並憑藉過往嘅經驗同品質,迅速站穩陣腳。

高周轉率,薄利多銷

兩餸飯嘅盈利核心,在於「快」。一個客三分鐘,一個鐘可以做到20個客。繁忙時間幾個阿姐一齊開工,一個鐘做成百個客唔係奇事。雖然每個飯盒嘅利潤唔高(可能只係賺幾蚊到十幾蚊),但係以量取勝。

佢哋嘅成本控制亦都好精準:

· 食材採購: 大批量採購食材,可以攞到更低嘅入貨價。

· 減少浪費: 有經驗嘅老闆會根據每日嘅銷售情況,預計第二日嘅份量。臨近收舖,好多時會做「三餸價錢四餸」或者減價促銷,務求清晒啲貨,減少廚餘。

· 節省人力: 冇侍應,冇水吧,大大節省咗人力成本。

呢種高效嘅商業運作,令兩餸飯喺競爭激烈嘅餐飲市場中,殺出一條血路。

 

第五章:反思與前瞻——兩餸飯熱潮下嘅隱憂與未來

我哋分析咗咁多兩餸飯崛起嘅原因,但任何現象都有兩面。喺呢片「繁榮」嘅背後,亦都隱藏住一啲值得我哋深思嘅問題。

健康嘅代價?「三高」陷阱

為咗令餸菜喺保溫盤上放幾個鐘都仲保持到味道同賣相,好多兩餸飯都無可避免地會用「重油、重鹽、重味精」嘅烹調方式。呢個係不爭嘅事實。長期食用,對健康嘅潛在風險不容忽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嘅「三高」問題,可能會成為下一波公共衛生嘅挑戰。此外,食物安全同衛生亦都係一個隱憂。食物長時間擺放,溫度控制如果稍有不當,容易滋生細菌。消費者需要自己小心選擇信譽良好嘅店舖。

係「精明消費」定係「消費降級」?

從個人理財角度,食兩餸飯係精明。但從宏觀經濟角度,當一個社會大部分人都被迫選擇最平價嘅消費品時,呢個可能係「消費降級」嘅一個信號。佢反映嘅可能係經濟活力不足、中產階層萎縮、市民對前景信心疲弱。一個健康嘅餐飲市場,應該係百花齊放嘅。如果市場上只剩下兩餸飯同貴價餐廳,中間嘅部分慢慢消失,呢個可能預示住社會結構嘅進一步撕裂。

兩餸飯嘅未來:進化定泡沫?

呢股熱潮會持續幾耐?佢會唔會只係一個短暫嘅經濟周期產物,當經濟好轉之後就會泡沫爆破?我認為,兩餸飯唔會完全消失,但會進入一個「進化」或者「洗牌」嘅階段。

· 品牌化與連鎖化: 已經有啲做得好嘅兩餸飯店開始建立品牌,開分店,實行連鎖式經營。佢哋會更注重品質控制、食物安全同埋品牌形象。

· 市場細分: 未來可能會出現唔同定位嘅兩餸飯。例如主打「健康」、「少油少鹽」嘅兩餸飯;或者係用料更講究、有特色招牌菜嘅「精品兩餸飯」。

· 汰弱留強: 當市場飽和,競爭加劇,嗰啲衛生差、味道唔好、唔識控制成本嘅店舖,就會被淘汰。留得低嘅,都係有實力嘅經營者。

 

從日常理財到應對突發財務挑戰

由最初嘅一個簡單問題「點解兩餸飯咁hit?」,我哋一路剝絲抽繭,睇到嘅唔單止係一盤生意,而係一個時代嘅縮影。

兩餸飯嘅爆紅,係香港宏觀經濟壓力下,市民個人理性選擇嘅集體體現。佢係香港人「靈活變通、務實求存」嘅精神喺21世紀嘅新版本。佢係喺高壓、高速嘅都市生活中,對「效率」同「掌控感」嘅極致追求。

每日食兩餸飯慳返二十蚊,一個月慳五百,一年慳六千,呢種積少成多嘅理財智慧,正正係香港人應對生活壓力嘅基本功。然而,生活總有啲意料之外嘅風浪。有時候,單靠節流並不足以解決燃眉之急。例如突然需要一筆醫療開支、屋企電器急需更換、或者係生意上出現短暫嘅周轉困難。呢啲時候,我哋就需要更全面嘅財務規劃。

當您需要一筆資金應急,考慮借錢時,市場上嘅選擇眾多。除咗傳統嘅銀行借錢,仲有好多持牌嘅財務公司提供靈活嘅貸款服務。對於受高昂利息嘅卡數困擾嘅朋友嚟講,「結餘轉戶」係一個非常值得考慮嘅方案。透過申請一筆利息較低嘅私人貸款(Personal Loan或P Loan),一次過清卡數,可以大大減輕每月嘅還款壓力,避免利息疊利息嘅惡性循環。現時好多結餘轉戶私人貸款產品,都專為整合債務而設。

科技發展亦令借貸過程更方便快捷。網貸嘅出現,令申請人可以安坐家中完成所有程序。坊間有唔少提供24小時借錢服務嘅平台,主打網上貸款即批,甚至有啲聲稱可以全程網上貸款免TU,為信貸紀錄(TU)唔太理想嘅人士提供另一個選擇。不過,申請免TU貸款時要特別小心,因為利息通常較高,必須仔細衡量自己嘅還款能力。

喺申請任何低息貸款或免息貸款之前,務必做足功課。唔好只係被「月平息」呢個數字吸引,因為佢並唔能夠完全反映實際嘅借貸成本。你應該關注嘅係「實際年利率」(APR),呢個數字先至係比較唔同貸款產品嘅標準。好多財務機構網站都提供私人貸款計算機,幫助你計算每月還款額同總利息支出,讓你對私人貸款利息計算有更清晰嘅了解。無論係想申請即批貸款,定係考慮信用卡分期還款,甚至係尋找免息分期嘅消費方案,了解清楚條款,選擇一間可靠嘅財務機構,先係精明理財嘅不二法門。

總而言之,一盒平平無奇嘅兩餸飯,承載住嘅係香港人最真實、最複雜,亦都係最有韌性嘅生活哲學。而呢種哲學,由日常慳錢,到面對重大財務決策時嘅審慎,將會繼續引領住我哋,喺呢個充滿挑戰嘅城市,搵出屬於自己嘅生存之道。喺香港貸款市場上,做個精明嘅消費者,同揀一盒「抵食」嘅兩餸飯一樣,都係一種智慧。

 

忠告: 借錢梗要還,咪俾錢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