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揭秘:用6大科學策略提升你的工作幸福感,讓壓力遠離你

(一)為何工作幸福感如此重要? 

現今香港社會節奏急促,工作往往變成我們生活的重心。早出晚歸,長時間面對電腦、文書處理、會議討論,再加上疫情後遠距工作模式的變化,不少人感到疲憊不堪。各種研究及經驗都顯示,如果我們缺乏正面的心理狀態,就算賺到月薪達HK$50,000以上,長遠而言仍會陷入倦怠與不快之中。要在工作上保持長期的活力與快樂,培養「工作幸福感」(well-being at work) 就是關鍵。

 

有許多管理顧問、心理學家及醫學專家,就「員工福祉」和「情緒適能」(emotional fitness)進行了橫跨多行業的實證探討。研究顯示,只要在日常工作中運用一些小小的科學策略,並持之以恆,往往能對個人身心產生巨大正面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工作幸福感的構築並非只靠個人努力即可達成:它也關乎公司、管理層及企業文化是否支持。然而,當你掌握了一些自我管理的科學方法,你同樣能在不斷變動的工作環境中,為自己創造更穩定、更正向的工作體驗。

 

接下來,我們將整合來自不同專家的意見,並分享6個強而有力的科學策略,協助你在香港的工作生活中更懂得照顧自己的身心,同時也讓你能於競爭激烈的職場中脫穎而出。整篇文章內容龐大,請耐心細閱,當中蘊含豐富參考資料與實例,務求讓大家了解如何一步步打造個人和組織的雙贏局面。

 

(二)科學基礎:從「情緒適能」談起

在進入6大策略之前,讓我們先談談「情緒適能」(emotional fitness) 這個概念。就如提升「體適能」能讓你面對更多體能挑戰一樣,「情緒適能」則能讓你更有效地應付壓力、焦慮、負面情緒與其他人際互動時的心理挑戰。若我們把情緒視為能量,那麼「情緒適能」就是幫助你提升情緒能量的質與量,並在逆境時迅速回復狀態。

 

1. 情緒適能三大核心

1. 自我覺察:能夠清楚辨識自己當下情緒,例如焦慮、煩躁、沮喪或開心。

2. 自我調節:當負面情緒出現時,懂得覺察並採取合適的行動,如放鬆、書寫、運動、正念呼吸等。

3. 正面關係:在與他人互動時,可以善用情緒適能,令自己和他人保持和諧與支持,並建立健康邊界。

 

香港的工作文化向來以高效率與快節奏見稱,尤其面對各式各樣的KPI、客戶要求、緊迫的交付期限,以及疫情後的遠端或混合辦公模式,情緒負荷往往比想像中更高。若在連番挑戰之下,我們缺乏適當的情緒調節與管理,長期下來就會出現倦怠、士氣低落,以至嚴重的抑鬱或焦慮狀況。

 

所幸,許多科學研究皆證實,只要透過日常生活的小小改變,就能明顯改善以上問題。下面將介紹的6個方法,皆是針對「情緒適能」與「工作幸福感」的實用建議,極具操作性,亦已在香港與海外多個行業的公司及機構內得到印證。如果你希望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維持高效又愉快的狀態,不妨嘗試融入這些理念。

 

(三)六大科學策略,讓工作幸福感全面升級

1. 每日自我覺察:與自己對話,了解情緒動向

做法簡述

每天在剛上班時或午飯前,花1至2分鐘問自己:「我今天的狀態如何?情緒又是怎樣?」不要急於去糾正或掩蓋,而是純粹覺察、接納這個感覺。若你的情緒傾向緊張焦慮,可嘗試做個深呼吸;若你正處於低落狀態,也可簡單地寫下日記或句子,把感覺抒發出來。

 

為何有效?

研究顯示,當個人能主動覺知與命名自身的情緒時,負面情緒的強度會被大幅降低。這是因為大腦在情緒覺察的過程中,會把理性的區域(前額葉皮質)與情緒的區域(邊緣系統)進行連結,繼而降低過度的情感反應。

 

香港實踐建議

• 可在手機設置一個「午餐前提醒」:提醒你花60秒檢視自身狀態。
 

• 如果辦公室環境容許,你可以在晨間例會前,也讓同事簡單分享一句當下心情,培養團隊的情緒覺察文化。
 

• 可考慮引入專業輔導或員工支援計劃(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me, EAP),讓員工在情緒波動時有專人支援。

 

2. 斷離式休息:善用短暫高質量休息

做法簡述

香港上班族的日常工作模式往往是接連不斷地處理電郵、回覆訊息和參與會議,幾乎沒時間停下來。要在這個高壓節奏中自保,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每隔90至120分鐘,進行5至10分鐘的「斷離式休息」(quality break)。這個休息必須「斷開」工作,例如起身走到茶水間、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甚至隨手畫畫、伸展、喝水;切忌繼續滑手機或處理其他待辦事項。

 

為何有效?

按照神經科學研究,大腦需要在專注一段時間後獲得暫停,才能修復因高強度思考而消耗的能量。Microsoft曾進行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若在兩場會議之間留五到十分鐘的空檔,能顯著減輕「專業人士」的焦慮和疲勞感,提高專注力並讓表現更穩定。

 

香港實踐建議

• 公司內部可推行「Micro-Break制」,即在日程安排中刻意加上5分鐘休息時段。

• 小步走到附近便利店或大廈樓下散散步,有助紓緩精神疲勞;尤其對坐在寫字樓的上班族十分重要。

• 調較手機或電腦的提醒功能,設定每1.5小時跳出畫面,鼓勵站立一下或起身活動。

 

3. 接納與掌控:聚焦可控制的事情,減少無謂內耗

做法簡述

在工作場合,很多情況並非我們能立即改變,如公司政策、經濟環境、上司性格。運用「接納(Acceptance)」技巧時,先以「客觀態度」去覺察並描述當前困境。例如:「公司臨時調整目標,我本月KPI需要提高30%,而且提交期限提早一週。這可能超出我負荷,但我只好嘗試重新安排計劃……」 接著,再思考可行的具體行動,集中火力在能夠改變的範圍。

 

為何有效?

心理學指出,我們的大腦經常會「過度反芻」那些無法即時解決的狀態,耗用大量能量和時間。透過接納,可以減少在無法改變的事實上浪費情緒,並將注意力投入可行之舉。這能帶來「行動感」、「進步感」,讓我們逐步走出僵局。

 

香港實踐建議

• 為團隊開展「每日15分鐘檢討會」,每位成員可以分享面對的挑戰和可掌控範圍,以免大家沈溺在「無力感」之中。

• 培養「問題日誌」習慣:當遇到難題或負面情緒時,先把事實及困惑記錄下來,然後列出3個可能行動。

• 團隊或個人要學習「說不」的技巧:如果某項新任務的截止日期真是超負荷,就要與上司溝通,嘗試調整任務優先度或配套資源。

 

4. 珍視人際關係:製造微小連結感,打破孤島工作模式

做法簡述

雖然香港社會強調效率,但正因為高壓忙碌,更需要重視同事之間的互動。一句「早晨」,一個真誠的笑容,或是一句關心的問候,都能大幅提升工作互動的品質。研究亦支持:當員工感到被關心、有同儕支持,心理健康指數也更高,對工作表現也更投入。

 

為何有效?

工作場合不僅是一個產出業績的地方,也是一個由人組成的社群。人際支持、認同感和歸屬感,是預防壓力過度累積的緩衝。微小的連結,就像日常維他命,能為我們的情緒加滿「社交電」。

 

香港實踐建議

• 在部門/團隊例會開始前,每人先分享一件最近令自己感到開心或充滿感激的小事,用2-3分鐘就好,既能暖場也能提高正向能量。

• 於每週結束前,訂個約定:「今天下班前,主動聯絡一位已久未見的同事或朋友,問候一下近況。」

• 公司內可增設茶水間或休息區作「同事交流空間」,也可舉辦小型的茶聚、午餐聚,讓同事彼此在非工作的話題上互動。

 

5. 感恩練習:用感謝取代負面思維,重新聚焦美好

做法簡述

有意識地寫下3件你感到感恩或欣賞的事情,可以放在每天早上或晚上睡前。不需長篇大論,只要用心反思:例如「感謝今早的紅磡海景,令我心情舒暢」、「感激同事願意協助我找客戶資料」等。

 

為何有效?

這種練習能有效中斷大腦的「負面偏誤」(negativity bias),讓你在面對逆境時,不會只把焦點放在壞事上。當我們主動培養感恩態度時,更能堅持面對挑戰,亦更容易找到解決辦法。有實驗指出,長期進行感恩練習的人,壓力指數下降,快樂感持續提升。

 

香港實踐建議

• 可利用手機的記事功能或小筆記本,每天寫下三件感恩的事。

• 同事之間也可分享「感恩清單」,建立肯定的團隊文化。

• 如果是主管或管理層,更應該在公開場合感謝員工的付出,並不吝稱讚。此舉能營造正面循環。

 

6. 工作外的「主動休息」:提升你的第二人生能量

做法簡述

下班後不只是「發呆」或「煲劇」,而是有意識地選擇一項有興趣或能激發創造力的活動,如:學習新樂器、進行水彩畫、寫作、烹飪、種植、遠足、健身、跟友人聚會等。你會發現,當你在工作之餘發展「第二興趣」並培養連結感,你的生活重心不再只有工作。

 

為何有效?

研究顯示,從事能夠帶來心流體驗(flow)的活動,是抒解職場壓力、預防過勞的關鍵。因為當人處於心流狀態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並增強專注感,讓你全情投入喜愛的事情,一方面得到滿足,另一方面也讓疲倦的大腦獲得切換與修復。

 

香港實踐建議

• 利用周末或節假日,到郊野公園遠足或踩單車,既能舒展筋骨,也能觀賞香港的美麗自然風光,讓身心得到舒緩。

• 與三五好友或同事組織讀書會、創意聚會,例如烘焙或烹飪工作坊,或攝影同好團等。

• 嘗試於週末報名網上工作坊,如簡單的編程課程、素描課等,讓頭腦保持活躍。

 

(四)組織與管理層的角色:從個人到企業,如何營造幸福環境?

前文所提的6大策略,多屬於「個人層面」的調整。然而,工作幸福感同時也牽涉組織文化、領導風格、政策制度。若公司或管理層願意推動下列三項方向,將能為員工創造更大價值:

1. 管理者帶頭示範:領導者若可以公開強調工作與生活平衡、鼓勵員工請假休息、定期跟進員工壓力狀況,便能顯著減低員工離職傾向。

2. 資源配套充足:若公司願意出資提供健身津貼、心靈支援服務(如心理諮詢、coaching或EAP),並推行彈性上班制、遠距辦公安排,將大大提高員工的幸福感與投入度。

3. 鼓勵培訓與成長:引入情緒管理、正念減壓、團隊溝通等課程或工作坊,讓員工學習如何培養情緒適能,並在組織層面建立健康文化。

 

(五)案例分享:如何在香港職場上落實? 

為使文章更貼地,這裡分享三位在香港不同領域工作的專業人士,他們如何實踐以上策略並獲得改變。

 

1. 金融業高級經理Sam

• 背景:工作性質需要經常與客戶會面與談判,工時長且壓力大。

• 策略應用:Sam將「每日自我覺察」和「感恩練習」結合,每天起床前花3分鐘思考自己當下的狀態,並用手機記事App快速記下3件值得感謝的小事。

• 結果:數星期後,他發現自己的焦躁感減少,更懂得珍惜同事間的小幫助,也更能沉著地面對臨時加班或客戶投訴。

 

2. 初創企業行政人員Maggie

• 背景:公司規模不大,但工作彈性高,卻容易面臨不確定性和資源不足。

• 策略應用:Maggie善用「斷離式休息」及「微小連結感」。她每兩小時就會短暫離開工作桌10分鐘,到公司附近便利店買咖啡或到平台看看風景;同時也經常在Slack群組裏關心同事,分享新點子。

• 結果:她感覺到自己作業效率提高,也更能與同事保持緊密連結,從而獲得支持。

 

3. 教育界老師Winnie

• 背景:作為中學教師,除了教學外,還要批改作業、照顧學生情緒,需要極大的耐心與情緒管理。

• 策略應用:透過「接納與掌控」的方法,Winnie學會分辨「可控制的事」和「無法立即改變的政策限制」。她把「可控制」的重心放在自己備課、與學生溝通的技巧上,而不糾結於校方制度。下班後,她也培養瑜伽及寫作興趣。

• 結果:整個學期下來,Winnie覺得自己的身心更穩定,就算遇到學生難題或校內活動壓力,也更能應對自如。

 

(六)常見疑難與解答:讓你更順利落實

1. Q:我工作量很大,根本無法抽空來做「斷離式休息」或「感恩練習」,怎麼辦?

• A:研究指出,每次短暫休息只需數分鐘,實際上不會明顯影響你的整體工作量,反而能提升專注度,加快後續的工作速度。嘗試先從每天1次短休開始做起,漸漸形成習慣後,你會發現效率並未因少了幾分鐘而降低。

2. Q:如果上司不支持,甚至覺得員工「偷懶」,該如何應對?

• A:可以先以數據或研究(如Microsoft對「短暫休息」的發現)與上司溝通,或尋求同事支援,表示適當休息反而能提升績效,並非浪費時間。亦可從小規模試點開始,先證明效果。

3. Q:我個人比較內向,不習慣社交。要如何建立「微小連結感」?

• A:並非每個人都要在大群組裏表現活躍,也可以透過私訊或1對1交流,分享一個笑話或一句問候。重點是要跳出「孤島」狀態,哪怕每天只和一位同事多說一句貼心的話,也是一種正向改變。

4. Q:如果仍覺得壓力無法紓解,是否需要尋求專業幫助?

• A:如果出現長期失眠、焦慮、抑鬱或明顯工作表現與情緒波動,建議儘早尋求專業協助,如臨床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社工或輔導員。很多公司也提供員工輔助計劃(EAP),是免費且保密的途徑。

 

(七)結語:你的人生價值,不只在工作本身

香港是一個競爭激烈的城市,很多人在追逐事業與收入之餘,往往忘了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的身心健康還好嗎?我是否還快樂?」如果我們只是一味追求績效目標和金錢回報,而忽視了內心真正的需要,很容易在職場中迷失方向,最終導致身心耗損、職業倦怠。

 

反之,真正能在職場中長期發揮實力的人,往往都有良好的情緒調節力與自我覺察力。他們也懂得把工作當作「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透過以上6大策略,你能更好地管理壓力、釋放負能量,並在和同事、家人、朋友的互動中,找到持續不斷的驅力。

 

當然,個人層面的努力也需要配合更健全的企業文化與政策。若你是管理層或有能力影響團隊的人,不妨嘗試在組織內推動這些實踐,讓整個公司從中受惠。若暫時做不到,也可以先從自身開始改變,並以身作則去影響週遭同事。

 

最後,請記住一句話:「你不只是你的工作。」不論你面對多少壓力與挑戰,都要記得照顧自己,為自己的人生創造更多可能性。用這些科學根據的策略好好裝備自己,讓工作幸福感成為你的強力後盾。

 

懶人包專區

1. 每日自我覺察:每天花1-2分鐘檢視情緒與狀態,避免忽略自己的心理需求。

2. 高質量短暫休息:每隔90-120分鐘短暫斷離工作,能夠有效提升專注與表現。

3. 接納現況,專注可控:降低對無法改變的事物的執著,將精力投放在可調整的行動。

4. 珍視微小連結:同事之間的關懷與互動能帶來安全感,提升工作幸福指數。

5. 感恩練習:寫下3件感恩之事,逆轉大腦的負面偏誤,增強正能量。

6. 主動休息與發展興趣:下班後從事喜愛或富意義的活動,讓身心真正充電。

 

把這6大策略落實在香港職場的日常當中,你定能在壓力重重的環境裡依然保持活力,並把工作變成另一種豐富自我、與他人連結的途徑。

 

想提升工作幸福感,除練習情緒適能,你更需資金周轉做後盾。Reloan App網貸提供安全快捷融資,助你跨過財務難關,更從容地並保留空間投入生活;短短手續,靈活配合人生需要,即刻上Reloan,擁抱更理想未來!

忠告: 借錢梗要還,咪俾錢中介